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读书美文

读书,是为了做更独立的自己

【连网】 对于很多爱好读书的人来说,童年的记忆里一定是有书的陪伴。那些枯黄的小人书、连环画或许是一个人阅读启蒙的开始。但是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并没有书的陪伴。直到长大后才发现,现在对于读书的热爱和渴望,或许是想努力弥补年少那些蹉跎的岁月。

事实上,我的爸爸是一个热爱读书、文笔很好的人。据妈妈说,爸爸上学的时候每次写作文,总是能够当作范文在全班上朗读。参加工作后,也得益于他自己的这支笔杆子,在一个国企里谋得一份差事,并得到厂长的器重,进而晋升为办公室主任。

我遗传了爸爸的文学天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的语文成绩每次都能轻松位列全班前茅,我的作文也继承爸爸当年的光荣,多次得以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示范。或许正是这种天赋带来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让我有点飘飘然。现在回忆起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并没有读过让我刻骨铭心的书,我把自己大多数的时间都留给了自己那不争气的数学。

真正开启自己的读书生涯、培养起自己的阅读习惯是从上大学开始。大学上的是新闻系,全班同学都是语文写作高手,尤其是我寝室里的下铺。她高中以前的辉煌历史跟我一样,语文成绩出众优秀,作文风格独树一帜。但是亲眼看过她写的文章之后,我却只能自叹不如,文字里那是怎样的一种饱满与厚实啊!后来住在一起久了,才发现她笔尖下的力量来自于何处——她读过很多书,也还在一直不停去读很多书。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年少时那种骄傲自满麻痹了自己,殊不知,没有源源不断书籍营养的输送,自己那所谓的写作天赋也如建在沙漠上的楼宇一样,没有根基,一击即倒。

受到寝室下铺同学的感染,我开始了疯狂的读书生活。大学的那段日子,往图书馆里跑的很勤快,书读的也很勤快。看到什么感兴趣的书就读什么书。从专业书籍到通俗读物,从言情到政治理论,五花八门。记忆中,最初关于新闻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不是来自于课堂上老师的讲课,而是来自于自己大量阅读的一些新闻书籍和新闻作品。大学四年是我过的丰富而又充实的四年,每天早出晚归,甚至有一年的暑假没有回家,只为能学更多的习,读更多的书。毕业时拿着自己这大学四年优异的成绩单和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来到了上海。

与本科生活比起来,读研的时光则过的有些浮躁。那段时光谈了一场痛苦多过于甜蜜的恋爱,加上多数时间都在忙着实习、做科研课题等,静下心读书的时光反而少之又少。现在回忆起来满是痛心,觉得浪费了太多自以为是的时间,浪费了那么珍贵的读书时光。不多的读书时间里,也多是以读文学作品为主,印象最深的是上海作家陈丹燕的一系列作品,她那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我惊为天人,并感叹女性那种独有的细腻情感。

真正让我意识到阅读已经变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慢慢渗透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其实是在告别校园、参加工作之后。初入社会的阵痛、工作上的不顺心不如意曾经让我沮丧,但是每当捧起一本书阅读的时候,我却能够暂时忘却了这些烦恼和忧伤。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开始逐渐对财经有了兴趣,阅读的兴趣也开始逐渐向财经类图书转移。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书是我最爱读的财经书籍,而他的经历也提供给了我一种榜样的力量。

前不久看熊培云老师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他在序言中写道:“我早已把我的生命交付于文字”。读到这句话时,自己瞬间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经历过人生的一些悲欢离合,走过一些或明或暗的路,才发现我最不能忍受的是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寂寥,而阅读文字和写作文字是让自己灵魂丰富起来最重要的手段。生命本来就是一场荒芜,阅读让我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无限的拓宽自己。

有人时常在讨论“读书的意义何在”,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我热爱读书的意义在于,我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自己。只有读越多的书,看越多人的文字,只有体味更多的命运,洞悉更多的时代环境,才能让自己不依附于外力,不依附于当下,做一个思想独立、灵魂独立、人格独立的自己。

读书,为我赢得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