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蒯天)大家都认为散文好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门槛,不像小说、诗歌、戏剧,有诸多的考究、技巧、条条框框等等。诚哉斯言也,但是,往往最容易写的,也就是最难写的。比方说,散文要求本真,它本来就应是最本真的文本,但考察当代散文写作,我们看到的虚假和伪饰还少吗?一些写作者为追求意境的奇妙,不惜扭曲写作对象,制造传奇色彩。张应东的散文却不是这样,《张应东文集》基本上撷取的都是他生活轨迹上的人与事,用着近似白描的笔法,轻轻松松就将这些人物故事推到了读者面前,音容笑貌平凡亲切,仿佛就是我们熟悉的亲人朋友。从那些生命记忆的文字世界里,我们看到了真诚、善良,看到了艰辛、努力,看到了希望、梦想,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秉承的最基本的美德:人心向善。我喜欢这样的文字,干净健康,充满了暖暖的正能量。《张应东文集》可以说是一部道真情、重思想、讲哲理的佳作,是一部充满真情实感、是一部越读越长,难得一读的书。
散文是美文,能引起读者广泛兴趣的是散文的文采。这就要求作者语言表述的美质。这美质中,包括语言的音乐美、形象美和简洁美。所谓音乐美,就是散文语言的节奏和谐、旋律优美。张应东的散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充分运用了韵律和语言的节奏感。他不是刻意求排偶,求参差,似在漫不经心中水到渠成地表现出了平仄的谐调和声韵的配合,有自然流露的节奏之美。《滕雯:静水深流》对主人公进行了高度浓缩的概括,寥寥几笔便将主人公跃然纸上。由于作者注重散文语言的美质,使其文采所形成的散文笔调分别表现出雄健或柔和、粗狂或细腻、雍容或飘逸等不同的格调特点,从而打动读者。作者注重每个作品细节的思与想。再如《童年的记忆》,讲述他向父亲好友周校长提出提前上学的要求,周校长同意,当了插班生,谁知这段插班生的历史,竟然影响了他的一生。由于提前插班学习,后来再重一年开始上学,学习基础打扎实了,以后上初中、高中他都是学习很优秀的学生。以至20年后,他又回到家乡当了全公社小学的文卫助理,有了这个特权,他的三个孩子都未够上学年龄,就提前当了插班生……一切是那般自然、真实,我们仿佛跟着作者又回到他的童年,进而生发出对于生活、生命、生存、生态等等的无限感慨和思悟。我想,这便是文学本真、诚实的力量,它在不期然而然中感化了心灵,打动了灵魂。还有《母亲的情怀》以大跃进时农村吃大食堂为切入口,在质朴细腻的文字中展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感恩。《外婆还在》、《燕子悠悠情》等篇什,所描写的生活皆是我们这些拥有生活经验的读者所熟悉的,读起来特别能引起共鸣,感同身受。
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字句要刻画而自然”,张应东的散文具有这种特色,读张应东的散文,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对生活的执着,对人世的友善,对文字的热爱,对生活的所感所悟、喜怒哀乐乃至惊惧忧愤皆能不加雕饰地原生态坦露和呈现。
语言表达贵在自然,于自然中表达真情。张应东的散文在这方面体现的也比较明显。他的散文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都自然而然,意态大气,述理大方,没有陈言的堆砌。或娓娓道来,或侃侃而谈,或促膝谈心,或直言直语,流利顺畅、亲切感人,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开启心扉。《第一印象》中写道:他对企业家张国良第一印象,“平实和谦恭,没有国有企业厂长的架子,没知识分子的虚荣,随和,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汉子,在事业追求上不顾一切干扰,非常强势,在新技术的创造上心比天高。”落笔处没有丝毫媚俗,既无吹捧,也无轻视,完全是将民企老总作为一个普通人来相处,大概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最终成了可以交心的朋友。
一直以来, 都认为散文必要与人轻松的感觉,读得轻松,写得也要轻松,看过张应东的这本文集,感觉正与我不谋而合。那些文字就像一股清泉,当你在崎岖路上攀登时喝一口,便会感到透心的清凉;又犹如迷茫中的一束光,困顿中会使你精神振奋;细品下来又似一杯陈年佳酿,小酌一口,就会让你感到一股沉香,绵远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