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相裕亭)云水谣,乍一听这名字,是一首儿歌,或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可这里的云水谣,却是福建南部、深藏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千年古镇。
她依山而建,沿河而立,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清一色的黄土墙、鱼鳞黛瓦,掩映在河谷两岸翠莹莹的榕树间,时而还有一两栋冒高的土楼,鹤立鸡群般地矗立在淙淙流淌的山溪两边,他们同样是黄土夯实的围墙,周围洞开着一圈儿、一圈儿小小的方窗。古镇的街巷,顺河谷蜿蜒而蜿蜒,家家户户面河开门,沿河谷出行。
初到云水谣时,只见一条宽约两米的木桥,横跨在河谷上方,它引导我们缓步走到河的对岸去。木桥下面,是一湾平平展展的河面,下游淙淙流淌的山溪声,告诉我河谷间原本是被堤坝一节一节地拦挡住了,且人为地形成了一汪汪河面宽敞的汪塘,而堤坝间形成的流水落差,激起浪花飞溅,奏响出美妙动听的山歌,给原本平静的河谷,增添了几多灵动与生机,几多觅食的白鹭,或静候在河谷的水草边或展翅欲飞在溪水落响之处,以敏锐的目光,捕捉逆水而上的鱼儿。两岸青山对立,满山翠竹摇曳、白云朵朵,这或许就是云水谣的来由。
云水谣,她之前的名字叫:长教。
何为长教?我没有深究。但是,我从山弯一栋土楼里找到了答案,晚清重臣李鸿章,给一户人家亲笔题写的“进士第”,至今,还高悬于那户人家的厅堂之上。
只可惜,眼下的长教,已改名云水谣。这或许与此前一部《云水谣》的电影在此取景有关。或者说,此处的景致,被外界发现后,艺术家们就此地的灵山碧水、林荫古道,以及千年老榕、神奇的土楼等等,量体裁衣,在此精心打造出一部名曰《云水谣》的电影。
那是一部言情片。故事情节,从上世纪40年代两个年轻人的邂逅开始。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之后,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但,适逢战局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弃笔从戎,投身革命。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开,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
影片的故事情节自然是虚构的。但是,影片中的山溪、古榕、土楼、水车,以及沿河浣纱的相思石,至今还矗立在河谷两岸的青山碧溪间。尤其是影片中女主人王碧云思念恋人时,所坐的那块相思石,而今,已是云水谣景区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凡来到云水谣的游客,无论男女老幼,都看好那块可取对面水车、榕树、楼宇、山径、河谷“水琴”于一体的相思石。大家争先恐后,乐此不疲,在此排队留念。而那块早已被游人磨蹭得光滑如玉的石头呢,更是一副任劳任怨的样子,她默默地迎接八方来客,且不分你贫穷富贵,也不问你的身份高低,你都可以来到她的身旁一坐,并可尽情地将河谷对面的景致收入镜头里,带到各自的家乡去,甚至是在你微信的朋友圈里广为流传。
而今的云水谣,再不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寂静之地,而是游客如织、人声鼎沸,尤其是《云水谣》电影中取景最多的水车边,排队过河的时候,人人都想从河谷中的“琴键”上走过,而两边的游客,各不相让,即便是排起长长的队伍,也要相闹成趣地从河中“琴键”上跳跃而过。
当地山民,很注重保护他们的家园。我在河边拍照时,曾看到一位头顶花头巾的小媳妇,溪边洗菜时,身边并排摆放着两个竹篮子,一个竹篮里装着洗好的青菜和山果之类,另一个竹篮里,却装着她洗菜时剥下的枯叶垃圾,让原本清澈的山溪仍然清澈着。这应该是当地人保护他们美好家园的最后一道防线了。至于,蜂拥而至的游客们,是否也能做到他们那样爱护那湾溪水、那座古镇,那就不好说了。
离开云水谣时,我有些依依不舍,就手记下了当年拍电影时留下的《云水谣》,以释我以后想念她时的情怀———
云遥遥,水涛涛,
云水难相交。
青云把水瞧,
山溪把云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