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读书美文

何必都去争“属地”

【连网】(李正冬)很早以前,关于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叙述的“桃花源”所在地的纷争就闹得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多少年后,在尚无定论的情况之下,也就在前些天,有关这一“属地”之争,再次被一些好亊者燃起“战火”,掀起波澜,而且大有不争出名堂誓不罢休的意味。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相争是在前些次几十个地方参与者当中自己认为最有把握“胜出”的几个省份中间进行的。其中有河南、安徽、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从网上或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好像这些地方又重新找到了可以说明问题的“充分证据”。诸如重庆酉阳公开打出广告语:“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不难看出,该广告语里暗指“桃花源”非我莫属;湖南常德桃花源镇提出的观点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说和桃源镇前有滔滔沅江,后有武陵群峰,与陶渊明笔下描述的地理位置极其吻合,由是足见,常德的桃花源古镇是最具公信力说服力的;江西山南景区西南部的桃花源、安徽黄山黟县桃花源、河南南阳内乡县桃花源等,也分别都有专家、学者纷纷策马“考证”,他们经过多番旁征博引后,均拿出足以让人信服的“证据”,毫不迟疑地积极认领本地方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所在地。一时间诸家争鸣,唇枪舌剑,好不热闹,进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实,凡是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知道,一千多年以前,陶渊明创作的《桃花源记》,是在战火不断、政治黑暗的复杂背景下写就的。陶老先生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祥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从寥寥数语的叙述文字来看,它虽像游记,又像散文,但实际上它就是一篇虚构的短篇小说。尤其是文章结尾写道:“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表明桃花源的缥缈和神秘,也暗示出,这只是一个虚幻的理想社会。既然是虚设“素材”,也就是说“桃花源”真实地是不复存在的;既然是子虚乌有的事情,甲云我乃“桃花源”所在地,乙曰他为“桃花源”归属地,你争来他争去,也就没有实在意义。

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傍风”盛行,为了沾上“名气”,关于争夺名人“故里”、争夺名人“出生地”、争夺名人“到过的山头”等,可以说是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相关媒体作过统计,全国关于名人名胜之争就有近百件之多。公允地说,对待历史上那些威望很高、贡献巨大、值得缅怀的人物,在没有得到确切“下落”之前,为弄清他们“身世”,挖掘考证,寻求真相,很有必要。但是,如果仅仅是在传记小说中,或是民间故亊里出现过的虚构人物、虚拟场景,也要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那就令人“咋舌”了。

就各地争夺“桃花源”归属地情况而言,说到底,有些地方不惜人力财力争名人“故里”,从大处说,他们是在争资源,争世人对其历史文化积淀厚度、深度的认识,争的是市场条件下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从小处说,争的是旅游胜地,争的是向“到此一游”者口袋中掏钱。不难理解,他们“争”的过程,也是“炒”的过程。一句话就是为了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功课做实。如此喧嚣,不知陶老先生在天之灵该做何感想?一向性情恬淡的他怎么也想不到,他竟然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疑团和无限的争夺空间。在下不禁要问:难道为了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仅此“华山一条路”吗?

有位著名旅游达人曾经说过:“爬上屋顶看风景。”乍一看,这句话语很普通,实际上里边所包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国庆期间,笔者应邀游览了连云港市新开发一旅游景点。该景区有河有湿地有花草树木,向南有大山,酷似“桃花源”仙境。据说,当时在开建初期就有人建议将此命名为“桃花源”,后有关部门考虑到“属地”争夺之苦,决定取名为“月牙岛”。为向游人推介新生活理念,著名辞赋作家刘畅征先生还欣然为这一独特的田园风光创作了《新桃花源记》,并雕刻在大理石上,立于醒目之处。此创意较为新颖,特别是最后一段写道:“居都邑而恋乡野,处喧阗而思清幽,人皆然也。人间何处是桃花源?渊明无语,岁月无言。” 令人遐想。

漫步景区,边走边看,盘桓流连,不觉间,仿佛已身在桃花源矣!于是,我在想:人间处处皆有桃花源,何必都去争“属地”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