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张春羊)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作品《天香》,首次涉及明清题材,以清雅而富情趣的细腻语言,描绘了明代的一幅清明上河图景。阅读《天香》,感觉她是一部古色古香的小说,深藏着王安忆对老上海历史风韵的追溯。
《天香》以上海地区代表性的文化遗存顾绣为线索。故事始自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终于清康熙六年(1667),讲述上海士绅家族的兴衰命运,园林文化的穷奢极侈,还有这百年间一项由女性主导的刺绣工艺,如何形成地方传统。小说中的“申绣”,其原型就是“顾绣”;而“天香园”则是“露香园”。所以有人说,《天香》其实也是为上海传统手艺“顾绣”立别传。当然,小说还关注了时代变迁中的人物命运,同时试图从源头来梳理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来源。
《天香》的背景是明代盛极而衰的那一刻。沪上子弟就算在科举有所斩获而入仕,也都早早辞官归里。江南的声色如此撩人,退出官场不为别的,只为了享受家乡的一晌风流。小说的申家兄弟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打造天香园、种桃、制墨、养竹、叠石,四时节庆,忙得有声有色。他们锦衣玉食,不事生产,因为消费或浪费就是生产。小说中描写申家老少“富”极无聊,刻意摆设店面,玩起买卖的游戏,因此充满讽刺。坐吃山空的日子毕竟有时而尽,等到家产败光、无以为继之时,当年女眷们藉以消磨时间的刺绣,居然成为最后的营生手段。
《天香》的主要人物是三代女性,好像老天促成了她们各自的使命,每一代任务都非常明确。第一代闵氏把“申绣”带到申家,第二代在希昭手里登峰造极,第三代蕙兰把“申绣”带到市井。这是一个男人缺席而由女性立户持家的故事,究竟三代女人具备何种功夫,使香火得以延续?小说的结局没有大痛苦、大悲悯,有的是大家闺秀洗尽铅华的安稳与平实。细细品读,珠圆玉润的字里行间,启示我们看似平淡实则深刻的人生况味。生命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懂得欣赏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微小事物。《天香》说穿了写的就是我们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世故人情。
《天香》中采用了大量真实的历史资料。历史背景和地理风貌还原到当时,书中那些亲切的地名比如方浜、肇嘉浜、七宝、南翔等,至今还是上海标志性地点。小说里还写了一些真实历史人物,比如徐光启、董其昌等。历史上他们和顾家真的有渊源?当时上海恐怕就像现在周庄这么小,名流、上层社会互相应该都有交流。对此,王安忆说:“我觉得他们应该是认识的,而且他们住的地方不太远,所以我假设他们都是认识的。”这些人的存在很重要,他们使这个地方人文荟萃,从而让小说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意味。
沉寂了几年后的王安忆,笔下确实多了份古典与清雅。与《长恨歌》相比,《天香》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已完全是另一种境界和心情,越发疏淡,出世入世越发来去自如。比如写小绸,既塑得飘然出尘、宛如红楼一钗,又状出人物深处那份传神的人间烟火义气,分寸感绝佳。又如小说描摹的明朝上海,很有生趣,很乡土。令人心仪的是,这个周庄、乌镇式的江南水乡,竟然是如今“东方之珠”的起源。书中渲染的风土人情,和现在大上海那种繁盛、时尚、高效率截然不同,一份熟悉的陌生感撞进心底。
最后想说的是,在王安忆以往的小说中,《长恨歌》描写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沪上名媛王琦瑶的人生;《富萍》关注的是六七十年代上海的市民生活;《新加坡人》写的是当下的上海新贵;到了新作《天香》,她从明嘉靖三十八年一直写到明朝灭亡,所写虽始自大家族,最后仍回归市井。虽然写的是这琐细的市井生活,王安忆的笔下却时常透出她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关怀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