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丛极渊)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联合发布了中国文化发展指数,并在国内首次排出了“中国文化城市百强榜”。我市进入该榜单,排名全国第31位,在苏北五市中名列第二位。说实话,这个排名颇给人意外之感,不是因为排在青岛、厦门、天津等城市前面,而是因为我市的文化事业发展现实仍可用“捉襟见肘”来形容,不奢求有更高评价,这个排名恰如“惊喜”一般,这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努力。
2011年,可以说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分水岭,这一年,具有“龙头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真正意义上起步,据省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2013年省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的情况中,我市增幅达到30%,超过省内平均增幅;而2011年,增幅线上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提速抬升”趋势;这也从侧面说明,连云港本土的文化产业有一个喷薄欲出的趋势,是好事。
但有一个事实要摆清楚,连云港本身的底子薄,增幅虽大,但跟苏南城市的增加值及增幅相比,仍劣势明显,比如2008年,南京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高达795.32亿元,到了2013年增加值高达2700.83亿元;增幅惊人,轻易拉出我们很大距离。用个形象的比喻,人家即便是在走路,但迈出的是一大步,我们虽然是一路奔跑,但都是小碎步。
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笔者曾参与了一项文化产业调研,从实际调研情况上看,我市文化产业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总体呈现出起步晚、总量少、缺乏带动、形式单一的特点。目前,全省仅我市尚无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其他规模以上企业少,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除此之外,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平台,专业人才缺乏,地方文化内容丰富却开发不足,缺乏有效包装和推广等困境也显而易见。而有时,一些绝佳的“搭车发展”机会,也失手丧失,比如今年淮安西游集团就搭上了“西游题材”的顺风车,借参与众筹热门电影《大圣归来》分得一杯羹,作为“孙大圣老家”,我们却成了旁观者。
可以说,当前,我市文化产业仍处于一种附庸地位,具体说来,即经济发展快了,大的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制造业、限额以上批零业、重点服务业的产值在逐渐增加,由此小规模的文化企业才能够跟着大环境发展,但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且在一些典型文化事业领域,我市并无突出优势。
不过,总体说来,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是“突发性”的、“后进型”的,这在全省范围内也是一个特色存在。这背后是政策的倾斜、政府的扶持;是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是市民文化需求的复苏。希望我市的业界同仁能够再接再厉,使本土文化土壤越见丰沃,更上一层楼;让这样的“意外惊喜”变成“常规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