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读书美文

豪华落尽见真淳——读汪嘉夫《十年屐痕》

【连网】(□ 王诵诗)寒暑易节,几经打磨,汪嘉夫的《十年屐痕》终于由黄河出版社出版发行。厚厚的一本书,洋洋洒洒,三十七万字,捧读在手,书香氤氲,真正感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作者心血的结晶,人格的境界。

《十年屐痕》分为《峥嵘岁月》和《风雨征程》两个部分,以时间为顺序,以“我”为线索,叙写作者1966至1975年这十年的亲身经历,其中没有粉饰的成分,没有雕琢的痕迹,写真事情,记真感受,是真性情,洗尽铅华,隽永真淳,自然朴实。嘉夫在《后记》里说:“1964年2月6日,即我初中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最后一天,我开始写日记。在此后的漫漫人生中,我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至今未辍。这数十册或破旧或崭新或粗陋或精致的日记本,记录了我自翩翩少年而至白发老翁的人生轨迹,我的喜怒哀乐和心路历程,我一直珍藏慎存,视之为宝。”嘉夫是当时赣榆县中学“老三届”一九六七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文墨工作,文字功底深厚,他又有写日记、搜集保存各种资料的好习惯,创作这本书,史料翔实,得天独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我是嘉夫低一届的学弟。“文革”中停课闹革命,打破班级的界限,两次大串联,南下上海杭州南京,北去青岛北京天津长春大连,再回上海徐州连云港,我始终和嘉夫在一起,书中记述的那些经历,印象特深。“列车很快启动了,车厢里一片沉寂,人们皆无语相向。车轮滚滚,‘哐当哐当’的响声时紧时慢时大时小,在沉寂中分外清晰。随着夜幕的降临气温的下降,天黑前半开着通气的车门关闭了,此后,除了从门缝中偶尔闪现的一缕光亮倏忽而过,车厢里一片漆黑。那列车,也便如同装载着一车没有生命的货物,在黑暗中疾行”,“顺势下山,途中见群山环抱中现一小村落。一座院子的大门旁,挂着‘西湖人民公社第四生产队’的牌子。那村舍皆依势而建,错落有致,茂林修竹,环绕掩映,一泓清澈的溪水宛如柔韧的丝带绕村而过,置身其间,如在画中。”坐的是去杭州的列车,看的是杭州景致,其情其景,历历在目。其间,我们在西湖还合影一次,文中也有记载:“四十年后的仲春,早已弄丢了那帧照片的诵诗,看了我的珍藏后欣喜不已,当即拿到照相馆扩印了几份。”还有那段自大连南行的描写:“约一小时后,轮船终于鸣笛起锚,缓缓驶向大海。我与诵诗挽手并立甲板,举目远眺,但见浩浩渤海一碧万顷,浪花激溅,海鸥翻飞,煞是壮丽。很快地,就见天连水,水连天,大陆渐渐远去,又渐渐消失在水天相连的一片浩茫之中。”这是我们1967年的大年初一乘坐“民主十三号”轮船上的情景,如今,重温其境,备感亲切。

泰戈尔说:“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意味深长。”《十年屐痕》虽是淡笔叙写,娓娓道来,但其中也不乏精彩感人之处,细枝末节,丝丝入微,峥嵘岁月的风风雨雨。嘉夫和我在学校同属一个派别组织,一块参加活动,其中也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比如,在武斗的枪炮声中,我们也不知道害怕,置生死而不顾,结伴去前线“看景”:“刚刚经受过战火洗礼的沙河,到处断壁残垣,累累弹痕。街巷中来往穿行的,大都是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几乎看不到徒手百姓”、“然而,我们同行中一位的行状,却令我等莫名惊诧———面对眼前的一幕,在众多旁观者的悚然默然中,突然,只见那人拨开人群,呼地窜上前去,对着俘虏抡开手臂左右开弓‘啪啪啪’一阵耳光,那动作,一气呵成熟练得惊人。接着是以脚踢头,皮带抽身,手脚并用,毫不留情。那三人被依次踢打,无一幸免,很快便不再挣扎,奄奄一息倒卧在地。”扭曲的年代,扭曲的人性,这个细节,嘉夫并没有因是“同行者”而隐讳,而是秉笔直书,隐去那打人者的姓名,这一幕,我也是亲眼看到的,现在想起来,真真切切,就在眼前,令人不胜唏嘘。

《风雨征程》写的是插队生活,晒药材,扒稻,拆屋土,挑粪水,上河工,水利会战,记工分,文艺演出,通讯报道,闲暇写篇《芍药赋》,趣看小媳妇对小青年“看瓜”(一种玩耍游戏),诸般日常生活,尽显酸甜苦辣。特别是下乡插队平生第一次动手做饭,描写得饶有情趣:“未曾想,结果还是被我搞砸了。面条下锅了,水烧开了,揭开锅盖,勺子一搅,我顿时傻了眼:什么面条呀,分明是一锅面糊糊!原来,水没烧开我就下了面,青菜也一并投入锅中,结果,面条就成了面糊糊。而且,这面糊糊喝起来也寡淡无味———我心中无数,只是估摸着撒了一点盐,更不知先尝一尝淡咸。我平生烧的第一顿饭,且四个人全搭进了几抹眼泪(锅灶烟囱在屋内,闷热无风的天气烟根本散不出去,加上草有些潮湿,烟熏火燎至涕泪交加!)的第一顿饭,就这么吃下去了。”个中滋味,耐人咀嚼。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无境界。”《十年屐痕》并不着意地描写景物,而是水到渠成,寓情于景,心到景现,丰富的内容融于真挚的情感之中,情景交融,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辞藻,平平淡淡总是真,境界高远,感人至深。

白驹过隙,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内容丰富的《十年屐痕》,却能“窥一斑而知全豹”,留给我们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部赣榆的“文革”史,赣榆的知青史。白居易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嘉夫数年如一日,潜心创作《十年屐痕》,用文反映现实,用心感悟时代,用情感染读者,至于其价值,如同一位读者所说:“这本书就是丰富的金矿,开采的价值不可估量。”是的,现时有的单位和个人已经挖掘采撷其中的史料,引用于相关的文章和著作中。至于传世影响,我不能妄加揣测,自有后人评说。倘若想要了解赣榆的“文革”史、赣榆的知青史,读读《十年屐痕》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