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彭忠富)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成都杜甫草堂名扬天下。秋风秋雨愁煞人,按常理,成都平原的秋风应该是很温柔的。这样的秋风都能卷走杜甫茅屋顶上的三重茅,可见杜甫的茅屋实在是凄凄惨惨戚戚,委实寒酸啊!现在,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斋把盏品茗,回想起杜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怎能不有所感怀呢?
杜甫本官宦人家,自幼好学,七岁即能赋诗,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可惜时运不济,二十四岁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自然无法授官。直到四十四岁,杜甫在长安奔波多年,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其官阶之低,简直无以示人。公元759年12月暮冬,48岁的杜甫因避安史之乱,辗转来到成都营建草堂安身。48岁,对于一些同龄人来说早已事业有成,而杜甫还在为糊口而奔忙,若不是处处靠着亲朋故旧接济,早就抛尸荒野了。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堪称杜甫一生穷途末路的转折点和福地。
冯至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忘了他的死地和生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何也?因为在成都寓居期间,杜甫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名篇,早就进入了小学语文课本。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三吏三别更是传诵千古。鲁迅曾说:“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杜诗却受到广泛重视,其诗作和人格魅力经历了时间的披沙炼金,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这也是人们广为纪念杜甫的原因。
今日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除此之外,我们尚可观赏到少陵草堂碑亭、花径、梅园、大雅堂、浣花祠、唐代遗址、万佛楼等景点。其中茅屋景区游人最多,据说这是草堂博物馆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重建的,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茅屋外观粗看跟农村过去房屋差不多,只不过墙壁不是泥墙,也不是砖墙,而是木头作为构造柱,墙壁是竹篱笆抹泥而成,这种工艺在明代应该是较为常见的。卧室、书房、厨房内部都保留了唐代民居格局,看上去非常简陋。但草堂周遭有池塘、竹林,各种花花草草。如果衣食无忧,倒是一个吟诗作赋的绝佳所在。
整个草堂内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既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成都的杜甫草堂游人如织,其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清代著名学者何绍基先生特地于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这一天来到草堂祭拜诗圣杜甫,并题就“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对联,此后祭拜诗圣杜甫便成为成都人的一项重要文化生活。每年“人日”这天,成都市民便扶老携幼,相偕至草堂凭吊诗圣杜甫,吟唱杜诗,赏梅祈福。上午十时,在盛装仪仗的带领下,祭祀队伍手持梅枝缓缓走向大雅堂,震撼悠扬的古乐响遏行云,主祭人分别完成了净手、奠帛、敬献梅枝、诵读祭文等环节,各界群众在司仪的唱礼声中向诗人塑像三鞠躬,以表达对诗圣杜甫的深深敬意。
徜徉在杜甫草堂,目之所及,似乎已经尽是大唐景象。达官贵人歌舞升平,朱门酒肉臭;而贫苦百姓却饥寒交迫,路有冻死骨。特别是那些没有博取功名又不愿屈身农商的寒士,虽忝列读书人行列,却无法凭文章换取俸禄,只能在凄风冷雨中发出像杜甫一样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