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张晨晨 朱楠)近日,我市委托中标单位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连云港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新鲜出炉,规划范围包括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和东海、灌云、灌南三个县。
而为保证编制规划科学性和可行性,保障申名工作顺利推进,来自我市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彭云、韩世泳、李洪甫,以及淮海工学院、连云港师专、文广新系统和其他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专题座谈会。
在座谈中,与会专家学者们从遗存发掘、主题提炼、特色开发等不同角度,深入讨论了规划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完善建议,出产了一些有益思考。
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可惜此前“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保护”
毋庸置疑,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集中体现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这场专题座谈会上,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专题汇报了《连云港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让我们得以一窥全市历史文化遗存的整体格局。
该初定版的规划方案从“物产丰饶”、“交通枢纽”、“军事重镇”、海陆变迁、“风景奇秀”等几个方面,全面梳理了我市历史文化渊源,总结了山海资源、历史文化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特征与保护价值;彰显了我市独具特色的“山海文化格局”。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对一座城市负责的表现。”与会专家们坦言: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发展史,会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多彩的文化传统,而港城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上至古东夷石刻文化,下至清末民初市井文化,时间上横跨了四五千年,文化形态和脉络一直更迭但没有间断,“将军崖岩画”、“藤花落遗址”、“南城凤凰古街”、“连云古镇”等,都是历代文化遗存最为集中聚集的区域。
“港城文化遗存丰富多彩,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可以将它们有效整理、开发和利用,势必助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反之,申报成功则有助于给这些文化历史遗存提供更宽广、更有利的展示平台。”我市文史专家李洪甫坦言。不过,他还提及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近二十年以来,重经济民生发展、轻历史文化保护的观念,使得我市在市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上,一直达不到某种“同频共振”,寻不到“共赢”的支点。
这种“错位观念”最终导致我市整体发展节奏上出现“偏差”,诸多历史遗存在高扬经济大旗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损失;而当多年后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时候,已经有些为时已晚;而“补救”的手段有时又因为缺乏系统规划和严谨专业,导致相对直接和粗暴,突出表现在此前诸多“让位”于经济发展的历史古迹,在补修和重建的过程中,丢失了原有的风格、材质,规格和布局,海州古城和民主路等街区的重修和改造就偏此类案例,所以,对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两处街区的作用目前尚不明朗。
“全面开花”不如“各表一枝”
城市文化需要“独特性”、“唯一性”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名片,集中体现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只要是一座城市,它就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文化遗存。而针对此次出台的“保护规划”,与会专家大多数认为“大而全”、“笼而统”,由此缺少独特性和异质性。针对此类“短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赵中枢曾经表示,在现有的条件下,关键在于挖掘内涵和特色,把“规范动作”做足的基础上,更需要在“自选动作”上做优做亮。
那么,一座城该如何构建才能突显其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我市著名作家彭云在座谈会上坦言:我国当今的城市状貌,是以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堆叠起来的,而那些独特的历史风物和遗存是否被保留和传承,是展现一座城市“独特性”的关键。在我看来,构建一座城的独特性,很大程度在于挖掘和呈现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上。
彭云坦言:连云港的“石文化”是独树一帜的,“石刻”又是重要分支。譬如上古时期的“将军崖岩画”,这在全国都是独有的存在;此外,“孔望山摩崖石刻”(东汉佛教造像群)则彰显了我市作为佛教的起源地之一的独特魅力,“海上丝绸之路”也可与之有效关联;云台山“抗日石刻群”更是与城市气象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况且,连云老街本就被称为“石头城”,更是特色集中而鲜明,独特性彰显。此外,作为淮北三大盐场之一,连云港的“淮盐文化”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存。
而李洪甫在查看“规划”后,发现里面尚未提及给“名人名宿”专门划出一个单元。他由此建议道:历史说到底,都是人所书写的;每个城市都会留下不同的名人遗迹,这也是我市彰显历史文化独特性的切口所在。淮海工学院教授谢丹补充道:李汝珍、吴敬梓、沈云沛等,都是在全市乃至全国出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事迹和遗存是我市历史文化独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连云港独有的方仙信仰传说等,都具有可挖掘性。
“点上要保护”,“面上可开发”
文旅开发与保护应该协调推进
据悉,目前我市正在打造的传统历史街区位于民主路、连云区、盐河巷等区域,但需要留意的是,这些传统街区的面貌上,部分已不是原有建筑风貌和布局,而是从文旅角度出发,进行了一些现代观念和审美上的改造;此外,我市不少历史遗存都被现代建筑包围,“养在深闺人未识”,最终导致面积不断被压缩,历史风貌价值不高,市民关注度低迷;那么,文旅开发与保护的协调推进,势必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组合拳”。
众所周知,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修复和完善,主要是通过现场考古、文献搜集,以及借助民间收藏的相关实物等手段来实现。而根据调查,目前出于一些现代文旅开发的必要,导致我市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理念还稍显逊色,特别是在整体风貌上。“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单个建筑,还要考虑整体,尤其是整体构造和山水格局。”我市师专教授陈留生坦言,在历史建筑的整体构造上,需要最大程度借助考古和文献资料等,进行高度还原,而非用现代的水泥钢筋、灯光舞美进行“外立面包装”,不然就本末倒置了。在街区的布局上,也不该完全“妥协”于游客的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而是一定要将其中的古树名木、自然环境、水系河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然同样是本末倒置。
此外,在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工作的过程中,要务必做到“点面结合”。与会专家一致建议,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文旅内涵的开发统筹起来,势在必行;但目前是“保护”应大于“开发”,要在“点”上确保历史遗存的完整性、原味性;而在“面”上,则可以基于历史记载和文献资料,围绕这些核心区域,在外围通过一些城市设计,再现和浓缩这段历史发展脉络,从而让市民和游客在满足文旅消费的同时,也恰如其分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李洪甫还特别提到了“西游文化”,既要重点挖掘,还要文创开发,才能借此提升港城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