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连云港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海属百年
卷首语:连云港市因港得名,仅有几十年时间。在古、近代,曾设置朐山县、东海郡、海州等。古城海州一直是东海、赣榆、灌云、沭阳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连云港市旧称“海属地区”。
海属地区本有麦稻渔盐之利,但在残酷的封建统治下,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没能让广大劳动人民受益,反而使他们饱尝阶级压迫和剥削之苦。时至近代,地方豪绅对土地的兼并愈演愈烈,占有少量瘠薄土地的自耕农在苛捐杂税的压榨和高利盘剥下纷纷破产,或成为雇农,或沦为无产者,农村的阶级对立日益尖锐……
海属地区的工农群众为了生存,不断起来反抗、斗争,希望改革政治,改变现状。这些自发的斗争虽然连续不断,但终因缺乏代表先进阶级——无产阶级利益的新型政党领导而归于失败。自从1927年海属地区有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后,海属地区的历史才真正揭开新的一页。
可以说,这片热土是用革命先烈的热血浇灌起来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先后有大批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人民军队的指战员在连云港大地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仅我市就有3500多位优秀儿女在对敌斗争中为国捐躯。还有无数不知名的革命先烈默默地长眠在抗日山麓、黄海之滨。他们用满腔热血谱就一曲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慷慨悲歌,绘成一幅幅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丽图画。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社会主义大厦的奠基石上。
连云港一直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从1924年起,就有共产党人来此播撒革命火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本地的革命者却于1927年秋毅然创建了这一地区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从此,连云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胜利,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政策的五四爱国运动。这个始于北京,影响迅速扩展到全国的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标志。当时,它极大地震动了海属地区,“无论工商学界,莫不风起云涌、气势激昂,演说者则慷慨淋漓、声泪倶下。故一般不知国家为何物之人,至此亦恍如醉醒,而热度转高,共谋实行抵制之方法。”
(一)
5月上旬,设于板浦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首届毕业生在上海参观时,正值上海学生列队到大街上示威游行,声援五四运动。八师学生在其感染下,当即与游行队伍领头人联系,参加游行,并迅速返校,向全校师生报告上海学运情况。八师顿时沸腾起来,全校师生旋即游行,上街宣传,高呼“废除二十一条”“严惩汉奸卖国贼”等口号。接着,八师成立了学生救国会,并通过《时报》转各报馆、商会,提出“抵制日货,为救国良策”。学生救国会会长宗琦带头上街演讲,痛斥日本的经济侵略。5月21日,设于海州的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成立学生爱国团,议定联络海属各校一致倡用国货,并沿街宣讲,以醒海属人。
海属地区虽偏处海滨,但自光绪末年德国在青岛开办德华轮舶公司以来,德国轮船由青岛开海州,三日一班,青岛遂成为海属商业供给所。继之日本轮船通行,大量日货充斥海属市场,银元滚滚外流。省立第十一中学学生爱国团联合八师学生救国会及崇贞中学、第一高等小学师生向群众宣讲,以事实告诉人们“海属各县与青岛仅一水之隔,外人兵舰往来测量,时有所闻,将来海属各县必步青岛后尘。”海属人民的爱国热情迅速高涨,纷纷投入倡用国货、抵制日货的斗争。海属商学两界于6月1日召开国民大会筹议抵制方法。一面派出调查员多人,分头调查,一面组织机关,作持久预备。抵制日货斗争开始后,青岛开海州的轮船,运来货物,无人为之装卸运输!
(二)
北洋军阀政府置全国学生的政治要求于不顾,下令禁止学生干预政治。从6月3日起,北京各校学生重新走上街头演讲,反对北京政府的媚日卖国外交,席卷全国的学生运动更加迅猛地发展起来。
6月7日,灌云县各界数千人集会,声援北京学生运动,并组织抵制日货等爱国活动。八师学生救国会组织巡回演讲,誓挽国权。灌云县商会长所开隆泰号商店,私进日制火柴12箱,被八师学生查获后扛到板浦北门外,邀集官、绅、商、农、学界数千人共同监督,举行焚毁式。大家手拉手,围成人圈,将火柴置于人圈中焚毁。人们同声称快,并登报发布这一消息。6月9日,八师学生救国会宣布罢课,与全国学校一致行动。两淮盐业同人亦发出传单,“泣告同胞,勿用日轮运盐。”
各界爱国运动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列强惶恐不安。驻青岛日军以运米“帆船濡滞”为由,派两艘兵舰从青岛开到灌河口外,将帆船所装之米转运青岛。海属人民更加愤慨,抵制日货愈加坚决。所有在青岛办货的庄客全部返回,扣住停泊在灌河口的米船,并查清公然“勾通奸商运米出口,接济外人”的公兴泰行东家乃灌云县知事陶士英。陶士英得知后极为不满,诬蔑学生是在“造反”,欲出动武装干涉,逮捕学生。八师学生愤怒地冲进县公署,推倒公案桌,找陶士英质问。陶吓得躲了起来,学生的斗争声势更大。于是,八师学生救国会推唐世芜为代表,去南京联系,加入江苏省学生联合会,并控告陶士英。当年8月,在广大爱国学生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私运之米被查办充公,陶士英被调离。
(三)
1919年11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分子纠集数十人,在福州持械寻衅,击伤中国学生、市民和警察多人,一名警察伤重而亡。日本驻闽总领事根据“领事裁判权”将被中国警察抓获的凶手领回。日本政府竟派军舰侵入闽江口,日水兵登岸在福州示威游行,气焰极为嚣张。
闽案发生后,海属人民同仇敌忾。海属学生会八师分会向各报馆、全国各界联合会通电,提出“同人愿牺牲以为后盾”,并组织集会、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野蛮行径,要求惩办凶手,赔偿受害人损失。海属抵制日货再度掀起高潮,学生联合会两次查获东海县商人私进的日货,均被当众焚毁。
1920年5月14日,灌云县旅沪校友会在《民国日报》上载文,坚决反对日本人开采海州矿山,向全国人民痛陈利害,大声疾呼:“吾辈海属人,不忍坐视桑梓,先受亡国之痛苦,故不得不哀说于诸父老之前,奋臂而起,有以补救之也。”在国家危亡迫在眉睫的时候,海属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爱国热情空前高涨。青年学生勇敢地站在斗争的前列,组织起来联合行动,产生了强烈的政治影响。
(四)
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东海中学和省立第八师范校园里,新文化运动兴起,学生的作文已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图书室里增添了《新青年》《新潮》《进化论》《天演论》等新书刊,社会上已有马列书籍流传(因徐州书店有售)。八师学生自动办起民众学校,于晚间上课,意在普及教育、提高民智。
在五四运动期间毕业于八师的学生朱仲琴思想进步、同情工农,他抱着改造社会、寻求光明的决心,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于1920年写出了社会调查《海属社会面面观》。他在综述海属社会状况后说,我以为改造社会,原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必需有志青年,互相扶助,本着绵续不已的精神,去做新文化运动事业,行之既久,才有成效可观。
朱仲琴的《海属社会面面观》发表在李大钊编辑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五号上。李大钊曾三次写信给朱仲琴,并代表《新青年》刊物向朱致谢,并告知以后出版《新青年》,每期寄赠20本。于是,《新青年》杂志在海属地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陈婕)
总值班: 王夫成 曹银生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