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连云港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海属百年
在东海县城区西南约16公里的安峰山上,有一座松柏苍翠、庄重肃穆的烈士陵园——安峰山烈士陵园。这里,矗立着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安息着在此次事件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走进陵园内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大量的图片和实物让那段峥嵘岁月在我们眼前层层铺开……
1947年2月20日,我北撤干部队伍2500多人,在返回苏北坚持地方斗争途中,到达沭阳县安峰山(1953年11月,安峰山划入东海县)休息时,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损失惨重,牺牲干部战士400余人,近千人被俘或失踪,400余支枪支损失,许多重要文件丢失。这就是历史上震惊全国的安峰山事件。中共华中局和淮海区党委指出:安峰山事件是继皖南事变后,我党地方组织和武装又一次遭到重大损失的事件。
战略要地 国民党早有觊觎之心
1947年1月10日,国民党军第28师进驻沭城,不断向四周“清剿”,疯狂烧杀抢掠。安峰山一带自抗日战争以来,就是苏鲁交通要道。形势恶化之后,仍有华中和山东干部往来其间,东海、潼北工委及武装也在这里活动。因此,国民党军第28师视其为心腹之患,早有出兵合击的图谋。
当时,苏皖六分区大批干部群众北移山东后,华中六地委成立以邵幼和为主任的“后方办事处”(简称“后办”),负责安排北撤干部。不久,又成立以罗清渠为主任的“淮海区驻鲁前方办事处”(简称“前办”),负责将老弱幼女及一些非战斗人员送往“后办”安排,并将能坚持斗争的干部加以整顿,护送回原地坚持斗争。1947年1月底,为尽快恢复并加强六分区各县的工作,苏皖六专署专员吴觉指示“前办”主任罗清渠,限定20天内将能回去坚持斗争的干部全部护送南下。
然而,罗清渠接到吴觉的指示后,并没有及时提交“前办”党总支讨论,耽误了几天,也错过了趁华野2纵消灭郝鹏举时向路南转移的有利时机。紧接着,苏皖边区政府也再次催促六分区干部分批回原地坚持敌后斗争。于是,罗清渠在没有和路南的潼阳、东海两县坚持原地斗争的同志取得联系,也没有大部队武装护送,又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和保密措施的情况下,将路南各县北撤干部分两批,浩浩荡荡向路南转移。一路上人喊马叫,将南下动向完全暴露在敌人耳目之下,给正在蠢蠢欲动的敌第28师以可乘之机。
当时驻守沭阳的国民党军队是整编28师,计9000多人,且配有许多美式重型武器。少将师长李良荣非常狡猾,他从各地反馈的情报来分析,安峰山一带情况异常,初时认为是潜伏一支华野部队,后来经侦察人员报告,在安峰山聚集的是南下共产党地方干部大队。于是在2月19日中午,李良荣在沭阳县城召开军政联席会议,拟定分3路合击安峰山我党地方干部大队的计划。
“自2月18日起,北撤的队伍分批陆续到达沭阳境内的安峰山。到20日凌晨,安峰山周围村庄集中了南下干部2500余人。”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员单慧芹介绍,从2月19日晚开始,敌第28师倾巢而动,对安峰两侧进行钳形包围。
强敌重重包围 我部突围损失惨重
2月20日晨,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敌人正式发起了攻击。国民党第28师及其地方武装采取钳形包围、分进合击的方式,对我南返人员进行合围。其中,东路敌人从马圩、许洪、郄庄向安峰山包抄;西路敌人向陈集,然后转向周庄、王庄等处包抄,将安峰山团团围住。此时,我方共有两千余人处于敌包围中。
当山上哨兵发现敌情时,敌人已接近南下队伍驻地,哨兵立即鸣枪报警。正在熟睡的各分队人员毫无思想准备,一时惊慌失措,顿时大乱。由于敌情不明,与大队相互联络不上,各县干部只得自行组织反击和突围。
“在当时,敌军一步步收紧包围圈,将各县分队切割围剿。紧急之中,潼阳县长(抗日战争时沭阳的地方区划,后撤销并入沭阳县)江剑农镇静自若,遇事不慌,冒着敌人猛烈火力,指挥人员竭力抵抗,率队冲破重重包围,占据有利山头。经过激烈战斗,最终从牛山附近向路北突围成功,损失较小。”单慧芹讲解道。
宿北县干部队警惕性较高,一听到枪声,他们迅速把人员全部拉到安峰山上,该武装连在王树林的指挥下与敌人展开激战,将大批敌人吸引过来,从而使宿北干部队和其他干部队得以冲出敌人重围。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这个武装连大部壮烈牺牲。
军分区十旅某连在明白自己闯入敌人包围中心时,立即采取应变紧急措施,在副营长的率领下,迅速抢占安峰山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打死打伤大批敌人,牵制了敌人很多力量,从而有力地支援了各县干部队的胜利突围。这支一百余人的英雄武装,除十多人突围外,绝大部分牺牲在安峰山上。
据史料记载,灌云县干部队40多人,在突围中钻进敌人口袋,伤亡损失惨重,负责人赵明、陈儒柱当场被俘,并丢失大批枪支和文件。文教科干部朱克带领剩下十余人奋勇冲出,成功脱险。东海县干部队在组织部副部长赵立人率领下,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抢登安峰山山头,从敌人包围空隙中安全冲出。
在此次事件中,受困人员会同华东野战军第35旅加强连官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多次突围,终因寡不敌众,六分区工会副会长王元兴等400余人壮烈牺牲。
生死搭救 军民鱼水一家亲
“青山有幸埋忠骨,翠柏无声思忠魂。”在安峰山烈士陵园内,长眠着400多名在安峰山事件中壮烈牺牲的英雄。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他们毫不畏惧、奋力突围、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在紧要关头,安峰山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设法掩护、营救干部战士,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据估计,被当地群众掩护下来的干部约有三四百人,为六分区各县保护了一批干部。
在安峰山被敌合击之后,国民党军如狼似虎,四处搜捕突围人员。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情况下,安峰山周围群众纷纷营救我党干部。有的把伤员藏在自家的山芋窖里;有的连夜躲过敌人的岗哨,把干部送到比较安全的村庄;有的老人把青年干部认作自己的儿子、闺女;有的妇女把被打散的干部认作自己的丈夫,有的甚至借办婚丧事,掩护失散的干部……因敌人搞突然合击,地方“还乡团”还未来得及配合行动,敌军对这一带人地生疏,容易对付,群众的掩护措施都比较奏效。
在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一口小土缸就是当时那段历史的见证。解放后曾担任沭阳县桑墟镇党委副书记的冯佃成就在这口土缸旁躲避了三天两夜后成功脱险。
1947年,冯佃成时任沙河区区委委员(对外称指导员),农历正月三十上午10时左右,躲到山南扬圩刘伟宝家,当时敌人已经进村,相距不到百米。时间紧迫,刘伟宝妻子刘冯氏将冯佃成藏入堂屋里间西北角的缸中,因缸小被撑坏,他只能蜷曲在缸旁,缸上放着高梁秆做的锅盖,锅盖上面放一只木箱,边上用破衣服等杂物围挡,前面用一小米斗遮挡,刚藏好,敌人便进到屋内。“刘家有3间堂屋,西头两间是外间,里间没有窗户,非常昏暗,一间小西屋是厨房,敌人一个重机枪班十几个人住在外间,两次到里间搜查,一次将前面的小米斗拿开,一次想拖木箱,刘冯氏沉着应对,主动将木箱打开让敌人查看,都是些零乱杂物,敌人见状便作罢。”冯树模不止一次听父亲冯佃成讲起过去那段难忘的经历。在当时,冯佃成想咳嗽就吃泥土止咳,刘冯氏就抱着两周岁的儿子刘士侃一直守护在里间。冯佃成睡着时会打鼾,刘冯氏就拧儿子让他哭喊,一方面惊醒冯佃成,一方面掩盖冯佃成的鼾声。就这样坚持了3天,冯佃成后转移到新庄(现在更名为新顺河村),在先人冯振华的坟头,有一个獾刨的洞,冯佃成将它扩大后藏入坟中,从而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铭记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1994年,东海县委、县政府倡导东海人民捐款382万元,在陵园轴线制高点修筑了“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塔身正面是李一氓题写的“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10个贴金大字;塔座两侧为青松花环浮雕;塔座阴面标注纪念塔的奠基与落成时间;塔座阳面镌刻着中共东海县委署名的碑文。
“纪念塔高19.472米,之所以设计这个高度,就是为了纪念1947年2月发生的安峰山事件。”东海县安峰镇党委宣传委员赵小新说,“如今,安峰山事件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在事件发生后,安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革命干部的壮举仍时刻激励着我们。踏进新时代,我们要始终秉持初心,牢记使命,为革命老区可敬可爱的人民谋幸福、谋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刘冯氏一家用生命保护了我父亲,我们全家对此都非常感激,并始终铭记在心。”1993年,冯佃成去世。每年清明,冯树模都会来到安峰山烈士陵园,祭奠与自己的父辈共同战斗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烈士们。他说:“我们要以英烈为榜样,继承和发扬先辈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告慰革命先烈。”
前不久,为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市人社局社保中心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来到安峰山烈士陵园,开展“点亮红色地图,赓续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在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前,全体党员干部肃立默哀、鞠躬悼念,表达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大家纷纷表示,安峰山英烈和当地群众的伟大人生实践昭示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价值。
“那些牺牲的革命先烈,就安眠在我们脚下这块红色土地,他们见证了东海薪火相传的革命历程,见证了东海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可以说,在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东海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筑起了124万东海人民强大的精神丰碑,为我们建设‘强富美高’幸福东海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今年4月初,东海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现场学习会暨清明祭扫活动就在安峰山烈士陵园举行,东海县县委书记宋波表示:“我们在这里纪念和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要把这种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升华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追求,更加担当作为、务实奋进,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奋力开创‘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新境界,在‘强富美高’幸福东海建设中奋勇争先、再立新功。”(肖婷婷 史贽仁)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