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连云港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海属百年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动脉,也是城市中行走的“名片”。2012年10月1日,我市BRT一号线全线通车。从开工建设到建成通车,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这是继常州、盐城之后的江苏省第三条真正意义的快速公交线,我市因此成为全国第16个建设快速公交系统的城市。
BRT的建设是我市发展公共交通、打造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的点睛之笔,其高效率的运营模式,提升了公交出行吸引力,并带动了全市公共交通线网的优化。公交优先的发展思路让港城市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不仅方便了出行,更促进了城区之间的互动发展。
我市城区狭长,畅通东西城区的快捷公共交通联系是市民长期的期盼。BRT一号线采用中央式专用道,在早晚高峰时期及节假日充分凸显优势,使全程运行时间大幅缩短,全程运行时间较之前常规公交运行模式缩短近20分钟,实现了精准有效供给。目前,BRT日均客流量4.5万人左右,已经成为我市公交的主力。
长久谋划迅速形成城市亮点
在城市公交中,BRT是一种以道路优先、信号优先、基础设施优先,通过智能调整达到快速运输和疏散的一种新型公交系统。
我市快速公交于2012年5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当年10月1日建成启用,是全国第16个建成BRT的城市。BRT的准点、高效、经济、快捷、舒适,建成后大大改善了港城公交出行状况,市民此前对港城公交旧、慢、不准点等意见,都在BRT建成后迅速有了改观。举例说,BRT的车辆一般车身18米,满负荷能容纳180人,和普通公交相比,BRT每辆车可增乘100人,这种大运量在有效解决市民乘公交拥挤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因为BRT运营采取道路优先、信号优先等一系列智能系统控制,以往普通公交难以准点、行驶速度受制于道路状况的情况都已经不复存在。更快速、更便捷、准点、高效,不仅增强了市民出行幸福感,也大大拉近港城城市空间距离,带动城市空间加速融合发展。目前,从海州始发站到连云港火车东站,全程不要1小时,而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目前,我市已形成“二主八支一环”BRT线网,运营车辆206台,其中燃气车96台、新能源车辆110台,拥有84个BRT站台,其中72个银鱼站台、12个海鸥站台,连云港BRT站台建设方面与道路、城市家具综合规划、同期建设,广大市民亲切地称为“银鱼”“海鸥”站台,既考虑了连云港山海特色,又融入现代建筑元素,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翻开连云港市区地图不难发现,市区的整体布局可谓是“一市双城”,两个核心区并不集中,而是由东至西带状分布,东部是连云区,西部则是海州区,并且东西部城区相隔二三十公里。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形,连云港的公共交通一度成为城市两端市民出行的一个重大难题,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想要从城东来回城西,颇费周折。
“连云港东、西城区间独特的狭长城市框架和空间结构,使得连云港迫切需要一种大运量、高效率的公交系统,于是,当时在国内不少城市正在运行的BRT系统引起了我市有关方面的重视。”李敏是BRT工程建设指挥部的一员,她回忆说,除了客观的地理条件,人流量也是保证公交运行的另一个更主要因素。当时,连云专线日均客流量多的时候能够达到8万人次,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该公交走廊已具备升级为快速公交的客流条件。
于是,2007年在编制连云港市公共交通规划时,我市就对是否适合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作了专题研究,并初步制定线网设想。2008年,市交通局找到了曾经为厦门、盐城等城市规划和设计过BRT的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为连云港快速公交前期规划进行调研。2009年12月,《连云港市快速公交线网规划》《连云港市快速公交示范线(一号线)规划研究方案》编制完成。2012年1月至3月,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项方案汇报会议,为全面启动BRT建设积极准备。
2012年4月底,BRT一号线土建工程启动,其他配套设施也同时启动,标志着BRT正式进入建设阶段。9月1日,55座中间站亮相,9月23日,沿线重要节点全部打通,开始进行系统调试。10月1日,仅仅5个月施工建设后,连云港BRT一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行,并且向所有乘客免费1个月。10月1日,当第一辆公交车驶过振华路站时,时任BRT项目建设管理小组工程部部长陈小兵忍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陈小兵说,工期只有169天,连云港BRT一号线是江苏省建设周期最短的一条快速公交线。
畅通东西城区快速公共交通廊道
连云港市域东西长129公里,南北宽约132公里,东、西城区间独特的狭长城市框架和空间结构,使BRT非常适合在连云港“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最近几年港城城市建设框架不断拉大,城区范围越来越广,港城也需要类似BRT这样的大容量快速公交“落地”,并以之带动城市“空间的灵动”。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如果将道路喻为人的血管,那行驶在道路上的车辆,就像在血管内流淌着的血,而公交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血液。既然将道路和公交喻为血管、血液,那么,这个体系也会像人体一样,会“生病”,会“不畅”。
在BRT运行之初,当时还有很多人担心:BRT的运行需要专用车道,这会不会给本就不宽裕的港城城区道路“添堵”?会不会和广州运营BRT之初一样,出现“快了一条线、瘫了一座城”的现象?
近十年运行的实践,让所有的港城市民打消了这样的顾虑。BRT需要专用车道,表面上看占用了城市道路资源,但也因此解放了更多的城市道路资源。尤其是我市开通BRT之后,便捷的交通、比驾驶私家车更低的费用,吸引一大批私家车主转变成BRT客流,这些私家车所解放出的城市道路资源,将比运行BRT所占用的城区道路资源多得多。
快速公交建成后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出行效率提高。BRT快速公交线网设计围绕我市战略规划,立足全域公交线网,扩大线网覆盖面,最大限度方便了市民出行。经过不断的优化调整,目前市区已建立了以BRT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微循环公交为补充的城市公交发展模式。
票价更加实惠。BRT开通之前,从在海一方到海州票价5元,开通后,同样的距离只需要2元,普通市民刷卡乘车享受8折优惠,学生、老年人、优抚人员等特殊群体全部执行国家票价优惠政策,70岁以上老人、1.2米以下儿童免费乘车,并且BRT实行“同向同台”免费换乘,真正施惠于民。
节能减排更加环保。现在公交运营中的环保车辆(LNG\CNG为主的清洁能源车辆和新能源电动车)占比96%,零排放,无污染,以公交日均22万人次客流,如按四分之一客流量为基数,每3人/车拥有一辆车计算,折算1.83万台汽车(按一辆1.6L排放量的私家车,行驶里程约为1万公里/年,按1000升汽油使用量来计算,碳排放量约为2.7吨/年/辆),1.83万台私家车碳排放量就是4.94万吨/年,按平均每亩人工林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计算,需要约2.7万亩的人工林来抵消这一年开车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B1线开通那天,是我第一次到海州区,感觉挺不错的,虽然都是市区,但是长这么大,我都一直没到过那边,是BRT带来这次机会。”70岁的连云区居民孙习花回忆说。当年她是在社区的组织下首次体验了BRT,并且生平第一次从连云港市区的最东边到了市区的最西边,虽然只有短短的34公里,但让她印象深刻。如今,孙习花已经习惯了坐BRT往返于海州、连云之间,还有很多像孙习花一样的市民,在海州生活、在连云上班,以BRT为纽带过起了双城生活。
积极打造公交优先示范城市
BRT驰骋于港城大地,赢得“干净、便捷、顺畅”的美誉。市委、市政府把公交优先定位为百姓优先,近年来加大对公共交通企业资金投入,构建了以快速公交系统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旅游公交、定制公交、专线公交、园区公交、微循环公交为补充的多元化公交体系。
我市BRT运营开通后,普通公交也得到了同步升级。BRT每设计一条线路,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大大带动了其他普通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与升级。
“围绕一号线的整个线网,涵盖了支线主线,形成了80%的连云港现有公交的客流量。也就是说,一号线建成以后,连云港公交的80%有了新的变化。”时任BRT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孙海港说。快速公交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成为市民出行不可或缺的部分。
“变化最大的要数B1线了,在2015年底,我们陆续将这条线的108台LNG车辆更新为纯电动公交车,成为国内第一条大批量采用纯电动公交运营的快速公交线路。”市公交集团工作人员说。
而在2012年,连云港市区运营公交线路仅有28条,车辆仅370台,社会承包车占比70%,车辆空调化率为23.7%,日均客流量为13.29万人次,出行分担率为11%,社会满意率仅为78%。BRT建成后,我市公交发展指标得到大幅提升。
新能源以及清洁能源公交车辆的推广使用减少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还降低了燃料成本,有力守护了“港城蓝”。据测算,B1线使用电动车后,每年仅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以前下降503.8吨,燃料成本较之前每车节约3.2万元,节约率32%。为此,B1线获得了2017年“全国新能源公交示范线”荣誉,成为“绿色公交”发展的样板工程。
据介绍,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市政府关于《市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要求,立足行业特点,全力配合建设高效快捷、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特色鲜明的全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实现精准有效供给,进一步方便港城市民出行。
BRT让公交行业的公益本色更加突显。公交作为重要的服务窗口,始终践行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文明,立足岗位学雷锋,扶老携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敬业爱岗等事迹层出不穷,其中,BRT驾驶员多年来累计做好事上万件,多次被中央、省市级媒体报道,成为“流动的道德课堂”。(□ 杨济泽 黄威 史贽仁)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