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吴书:人生无处不青山

​初夏六月,路边白杨绿树成荫,麦田一片金黄,记者来到四面环水的灌南县新安镇大吴村。在吴书小学原址、现大吴村村委会楼上,有一间吴书烈士纪念室,陈列着吴书年轻时的照片、生前用过的物品、战地家书、日记以及战友关于他的回忆录等。隔壁有个小院,三间主屋、两间边屋,院门上方写着“吴书故居”。

吴书1915年生于灌云县三区龙武乡大吴湾村(今灌南县新安镇大吴村),16岁时考入省立连云港水产学校师范班,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小学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家乡参与组织以抗日救国为宗旨的“腊九社”,次年加入孙笃生在张店大前庄组织的抗日基干队。1938年底,中共苏皖特委在东灌沭地区恢复党组织。1939年3月,吴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家乡沦陷,吴书率灌东游击队加入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担任二营教导员。当年7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汤沟事件”,阴谋刺杀了三团团长汤曙红。三团奉命西撤,11月,西进途中吴书又临危受命,穿过敌伪控制的重重封锁线返回灌云担任中共灌云县委组织部长,1940年1月任中共灌云县委书记,给当时的灌云(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带来了党的指示。

当时,吴书在张店上马台(村)主持开办了三期学员训练班,并亲自讲课,使学员们都成了抗日骨干。1940年8月,吴书集合各地武装,成立灌云县抗日游击大队,12月队伍与滨海大队合并称“滨海大队”,吴书兼任政委,孙良浩任副大队长。孙良浩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我们坚持抗日斗争经常活动的地方,大人小孩差不多都认识吴政委,有的家长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吴政委带去参加抗日队伍,感到很放心。”

1945年抗战胜利,组建不久的新四军三师独立旅奉命经淮海区挺进东北,当时独立旅只有一、三两个团,部队到淮海区后补充了二团。吴书带领灌云县警卫团的一个连编入二团,并担任二团政委。

二团官兵全部来自苏北地区,在东北寒冷艰苦的环境里,吴书号召全团干部战士想尽办法,战胜困难。1947年,独立旅改编为二纵六师,次年4月,吴书任师政治部主任。部队后又改为东北野战军第39军117师。在辽沈战役总攻前,他主动向师党委提出,沈阳有清故宫等很多清朝建筑,都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在战斗中要注意珍惜和保护。正是由于他的周到和细致,许多古建筑在纷飞的炮火中得以保存。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东野117师挥戈南下参加平津战役,又从河北打到湖南、广西,一直打到友谊关下。

1950年6月的大吴村,田野里麦穗飘香。已经和儿子相别十几年的父母收到了吴书的一封又一封来信,信中说:“估计麦收后就能回家乡看望二老……”大吴村的乡亲们专门准备了一头大肥猪,等着从这里走出的“吴政委”回来好一起庆祝。

然而就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21日,吴书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7师,第一批赴朝作战。这一去,便再也未能回到故乡。几天后的11月1日,志愿军第39军在云山重创美军骑1师。在朝鲜战场上,吴书相继参加了第一、二、三次战役。

吴书烈士纪念室有五封书信复印件,均是吴书在入朝前后写给妻子的战地家书。第一封信是在部队即将从辽宁长甸河口入朝前寄出,最后一封落款时间为1951年1月19日,离他牺牲仅20余天。1951年2月10日黎明,在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第39军在执行穿插任务中遭敌机疯狂轰炸,吴书多处被弹片击中牺牲。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吴书的遗体运回国后,组织上考虑沈阳离战区较近,决定将他安葬在哈尔滨烈士陵园,从此在北国的土地上长眠。如今在吴书的家乡大吴村,每逢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当地村民都会开展纪念活动缅怀他。(记者 史卫平)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