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海州湾畔 临港产业风生水起

海州湾畔,一体两翼国际大港的格局已经形成;漫步港城沿海产业轴,我们可以看到赣榆、徐圩两大临港产业板块正快速成长;船行黄海,我们可以看到一座现代化的临港产业新城正在崛起……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因港而生、因港而兴的连云港人紧紧抓住优良的港口岸线、广袤的滩涂盐田的城市特色,在江苏北部塑造了一座现代化的临港产业新城。

■ 从港口到腹地临港产业思路一变天地宽

1905年,连云港港前身的大浦港对外开放。1933年7月,连云港港始建。自此,连云港具备了发展临港产业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临港县区修建了一系列的渔港,港城临港产业开始发端。赣榆、连云等乡镇崛起了一批以海洋捕捞和养殖为特色的临港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后,连云港一直期待通过发展临港工业,实现连云港城市工业崛起。2000年,益海嘉里集团宣布在连云港港区投资建设益海(连云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这标志着连云港临港工业开始起步。“那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多年后,时任益海(连云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赵井高回忆说,2002年,益海(连云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投产,在连云港沿海打造了一家以大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粮油企业。

从投产开始,益海粮油长期占据着连云港最大的工业项目及临港产业项目的位置。随着上海、青岛等一批港口城市快速发展,连云港人意识到光靠连云港发展临港产业需要更大的腹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寻求推动连云港临港产业发展,我市北上南下,探寻临港产业突破之路。

2004年,灌南与奉城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联手打造灌南·上海工业园,由奉城镇带资加入灌南园区的基础投入,承接奉城镇化学园区全部项目和经济开发区部分项目的转移。

2007年,赣榆临港产业开始发展。那一年,由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万海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新海石化正式落户。为了保障新海石化落地,赣榆临时搭建了一个新海石化服务队,该团队不仅有发改、经信等一系列的经济部门,还有卫健、民政等民生部门相关负责人。这个团队不仅为新海石化落地打造了一系列的贴心“服务包”,还推动了柘汪临港产业区脱胎换骨。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赣榆却凭借着过硬的服务,迎来了新海石化的正式投产。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感叹:“这标志着石化行业在赣榆乃至全市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9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突破临港产业。当时的思路是依托港口、岸线、园区综合优势,积极推进中远8万吨级浮船坞建成运营,启创铝制品、阳光晶源、益海金龙鱼一期项目竣工投产,国电风电设备制造基地开工建设;南翼灌河口加快船舶产业集聚地建设,推动恒成船业、五洲船舶等一批修造船项目投入生产;北翼土洞新海石化重油深加工、金茂源生物化工项目建成投产。市经济专家古龙高表示,今天来看,当时的临港产业发展严格按照“一体两翼”港口大格局布局,在产业上紧跟市场热点和连云港特色。

■ 沿海开发带来临港产业大发展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将江苏沿海发展列为国家战略,要求到2020年,该地区人均GDP必须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这样的要求为连云港发展临港产业打开了新局面。

要想做好临港产业,必须要提升港口能级。为此,我市推进了一系列港口工程。2009年,我市港口30万吨级航道获准立项,先导试挖工程顺利启动,30万吨原油码头签订合作协议,30万吨矿石码头具备水水中转条件。主体港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南疏港道路二期工程基本建成,东疏港高速公路、内河港建设加快推进,开工建设北疏港通道。徐连铁路电气化改造竣工运营。连临高速公路路面基层基本完成,242省道路基贯通,310国道宋跳至大酒壶段建成通车。盐灌船闸通航,盐河航道整治开工。通榆河北延、新沭河治理、大浦河调尾等重点水利工程有效推进,500千伏伊芦变扩建、220千伏龙河、墅港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使用。

与此同时,我市围绕临港产业发展,还加快了226省道北延段和区内徐新路、港前路、徐圩大道等7条道路推进,临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申报取得积极进展。建立投融资平台,与多家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获得银行授信300亿元。灌河船舶工业园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园,两翼临港产业区承载功能不断增强。

2010年11月,盛虹集团与徐圩新区管委会成功签约年产石化项目,徐圩新区临港产业板块正式起步。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表示,民营企业融入江苏沿海开发,符合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为保持经济活力,将苏南重化工产业逐步向苏北转移和发展的总体战略。盛虹集团将抓住连云港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机遇,积极投身江苏沿海开发建设热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争取为连云港市跨越发展作出贡献。

那一年,我市完成新一轮城市和港口总体规划修编,制定专项规划140余项,确定构筑一心三极国际性海滨城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纵一横产业走廊的发展布局。加快市临港新兴产业区建设,推进柘汪、板桥、燕尾、灌河等沿海产业园区和沿东陇海线都市工业带产业集聚,大规模启动徐圩新区开发,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我市临港产业大格局全面拉开。

此刻,连云港田湾核电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市开发区建成中海集装箱、国电联合动力等装备制造项目,风电装备形成完整产业链。徐圩新区、板桥园区珠江钢管、环球铜业、甲醇制烯烃、镍合金制造、益海化工等基地型大项目成功落户。北翼新海石化等一批临港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南翼灌河口船舶产业集聚地初步形成。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太阳雨太阳能、晶海洋半导体等光热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2011年7月,盛虹石化产业园虹港石化年产150万吨PTA项目正式开工。这一年,为了服务临港产业发展,徐圩新区加快建设,基本形成四纵四横路网框架,珠江钢管、宝通镍业等一批临港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产业服务中心等功能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2012年9月,连云港荣泰化工仓储有限公司举行开工仪式,完善盛虹石化产业链。10月,江苏斯尔邦石化有限公司在徐圩新区举行奠基仪式,并成为盛虹集团重要的增长点项目。

2013年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规划编制和一期工程前期工作的复函》,明确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位于连云港市徐圩新区,主要承接江苏沿江石化产业转移,统筹兼顾长三角地区需求增长。

2014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将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确定为全国沿海七大石化基地之一。这一系列决定保障了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发展,为今天徐圩新区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今年5月,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重要龙头项目、国内首套乙烯综合利用项目在徐圩新区建成投产,将打造原料多元化烯烃产业示范基地,填补国内在高端新材料领域诸多技术空白。与此同时,投资达677亿元的全省重大项目——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向着6月30日装置中交的目标加速冲刺……经过12年的艰苦创业,截至目前,徐圩新区累计完成产业投入超1300亿元,累计引进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超3300亿元,基本完成以石化为龙头的临港主导产业项目布局。

在徐圩新区默默发展的时候,同属于临港产业集群的赣榆区也实现了蜕变。2014年,我市赣榆区位列县级市辖区对照性百强县第91位。时任新海石化副总经理李民介绍,2013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成为市第一家产值过200亿元企业。一年后,赣榆规模工业产业突破千亿大关。临港产业对于赣榆的作用开始显现。如今,赣榆已经集聚了新海石化、镔鑫特钢等一批临港企业,成为我市县区板块中工业经济排头兵之一。

■ 绿色环保成为临港产业“底色”

2018年12月14日,年产1600万吨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在连云港正式开工。该项目拥有国内单套规模最大的年产1600万吨常减压装置,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产出占比高达70%,创全国同行业之最,油制烯烃与甲醇制烯烃2条原料路线形成了盛虹独有的耦合发展模式。缪汉根说,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不仅能解决上游原料依赖进口的问题,也能缓解国内中间原料紧缺的现状,对整个石化行业迈向集约化、一体化、高端化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循环化、绿色化、生态化不仅是港城临港企业的认同,港城各大园区也将这样的理念深入人心。徐圩新区就是其中的代表园区。

走进盛虹石化产业园,斯尔邦石化醇基多联产项目映入眼帘:年产26万吨的丙烯腈装置和年产9万吨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装置正在平稳运行,生产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废酸和废硫铵通过废酸再生装置,“摇身一变”成为新原料,循环利用与再生产。该项目实现了3套联合装置的产品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环保零排放;并通过余热回收装置产生蒸汽再利用,实现了降本增效。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介绍,该项目采用了多项国际先进技术,通过联合装置上下游一体化生产模式,实现了“三废”再生产的循环利用,同时减少了排放,打造了一条闭路循环的绿色产业链。

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规划展示馆,笔者见识到徐圩新区的一盘“大棋”——盛虹炼化一体化产生的芳烃,供应中化生产尼龙66;生产PTA的虹港石化能为化纤产业供料;中化的“碳三产业链”给下游中化塑料提供原料;基地南北规划建设的精细化工园区,大部分原料都由园区上游企业提供……在徐圩新区,一个上下游相互循环、产业链相互连通、价值链互为补充的绿色产业链条已具雏形。一个低能耗、低排放、互供互享的现代石化产业循环发展体系,正成为这个全国七大石化基地最鲜明的“绿色标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港城大地处处凝聚着这样的共识。海州湾畔各大工业园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地推进发展和生态和谐共融。如今,港城大地不仅有徐圩新区这样的生态样板,“两灌”化工园区、柘汪临港产业区等传统园区也主动腾笼换鸟、补齐生态短板,让绿色生态成为港城园区经济最亮丽的底色。(周莹 史贽仁 连工信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