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连云港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体会感悟
2021年7月,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100年前,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船上诞生了一个大党。从此,一个伟大的梦想推开了历史洪流,承载千钧,破浪启航。从此,党的精神谱系成为烛照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如磐的根、奋进的魂。它所产生的强大力量,让古老的中华大地焕然一新,让万里山河改天换地……
从今年4月到6月,我作为市委党史教育宣讲团成员在十多次宣讲中,每当我重温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我们党的精神谱系,就会感受到那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催人奋进;每当我饱含深情地讲到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涌现出一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时,就会一次次地撞击着我的心灵,令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党的精神谱系是我们党走向胜利和成功的精神密码。在中国共产党迎来100岁生日这个伟大的时刻,解构和弘扬我们党的精神谱系,重温那一段段壮怀激烈的峥嵘岁月,感悟党的精神谱系的内涵、意义、影响,对于更加深刻了解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不断书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们党100年的奋斗历程中,党铸就了很多宝贵、独特的红色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脱贫攻坚精神……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这些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等,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地融入了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党的精神谱系照耀着过去,照耀着现在,也照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未来。它为我们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雄关漫道 淬炼成钢
从南湖红船启航,到南昌城头枪响,从井冈山星星之火,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从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再到解放战争的弹雨硝烟,我们党经历的苦难辉煌可歌可泣,进行的奋斗世所罕见,创造的奇迹前所未有,与此同时,是党的精神品格的砥砺、精神境界的升华、精神成果的孕育,所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璀璨夺目,构筑的党的精神谱系熠熠生辉。
(一)
20年前的春天,我作为报社采编党支部的纪检委员与30多名党员第一次来到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南湖纪念馆,重温了党开天辟地的那段峥嵘岁月。当时我被党成立时的传奇经历、成立后共产党人甘洒热血、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动人故事而感动不已。今年二月早春,我再一次站在南湖畔,凝视着那条小小的红船,回望我们党一路走来,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为民族立命、向死而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20年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认识的深化,我对党的精神谱系,特别是对红船精神有了更深的领悟。
100年前,在嘉兴南湖的那条小船上发生了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事,而在此诞生的红船精神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继承和弘扬始于红船精神的一系列党的精神谱系呢?
当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小船上诞生之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在当时政治舞台上是一个很小的政党,但是它却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毛主席说:“自此,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而开启新航程,向着新航向勇立潮头的就是这条红船。
红船见证了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创业担当,红船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前行的奋斗历史,红船承载了共产党人忠诚为民的赤诚初心。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正是我们党精神谱系的源头。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以深邃的历史思考和凝练的理论表达,第一次系统地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概括为红船精神。红船精神的内涵:第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第二,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第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对建党精神的高度提炼。也是对党的本质的深刻揭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红船精神标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方位和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是一种机缘巧合,也是一种精神的暗合,红船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坐标、新航向。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28年艰苦卓绝的很多关节点上,船与革命一直有着神秘的联结,在小小的船上,我们缔造了很多的奇迹:
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自豪地写下这样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里面记载了红军渡船突破天险的两次战役。在金沙江的皎平渡渡江时,一共只有7条船,37名船工,就是用木制的浆船昼夜不停地运送红军渡江,七天七夜运送了两万多名红军成功渡江。两天后,国民党军队到达了皎平渡时,等待他们的是湍急的江面,没有渡船,只能望江兴叹。强渡大渡河是红军又一次生死攸关的水战,能否渡河成功,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一河怒水,惊涛拍岸,历史上石达开曾率数万大军至此,抢渡不成,最后全军覆没。如果红军渡江不成,也会重蹈石达开的覆辙。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最终被我们打开了一个缺口,红军将士们,打破生命的极限,创造了飞夺泸定桥的奇迹,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个胜利的通道。后来,三大战役全胜,国民党用和平谈判的烟幕弹做掩护,积极布置长江防线,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开启了渡江战役,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一举冲破了长江天险,解放了南京。
从南湖红船起航到奋楫金沙江,从强渡大渡河到饮马长江,一路硝烟、一路战火、一路鲜血、一路牺牲地走过来;一次次转坎坷为通途,革命的红船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带领中国革命战胜一个个坎坷,取得一个个胜利。而在这背后是对马恩经典理论的突破和对革命道路的首创性探索。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的失败,表明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列主义,但是,没有给中国送来红船前进的准确道路,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也没有送来武装割据。但中国共产党人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将马列主义的经典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自己的新航道,闯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引领中国革命航船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最后走向胜利。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层层飞跃。新时代,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域的“东方巨轮”,为什么还要继续传承红船精神呢?因为不论航船有多大,我们都不能迷失方向;无论航路多宽,都有急流险滩;无论航向多久,都不能忘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国的航船早已驶出南湖,进入了航路更加复杂的大江大海。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船到中流浪更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更需要红船精神的激励和引领。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一行第一次离京就选择了瞻仰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南湖的红船,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同志们,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并指出,“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铿锵有力地说道:“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二)
滔滔赣江,巍巍井冈。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审时度势,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在井冈山他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他们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井冈山他们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井冈山成为革命的摇篮,而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留给我们极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江西,将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涵概括为四点: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井冈山精神雄辩地告诉我们: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兴业之本。我们党“靠实事求是吃饭”,不搞本本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事实证明,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个人、单位,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事业发展才会有活力、有动力。如果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就会落后于时代,处于被动局面。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把握发展规律和大势,从历史的长河、时代的大潮、全球的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提出应对的战略和策略,才能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才能在新时代奋力开新局。
(三)
穿越历史沧桑巨变,回望87年前的长征,红军将士用顽强的意志征服了人类生理极限,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的战争神话,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一路走来,红军几经绝境,濒临多少次生死考验,革命的星星之火,仿佛即将化为灰烬。但是红军就像是火中的一只凤凰,经过涅槃、浴火重生,多少次绝处逢生,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已经过去80多年了,但伟大的长征精神永不过时。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征程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国内深化改革的新局面、新要求、新问题,我们还有新时代的长征路要走,我们还有很多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去征服。为此,我们必须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长征途中,每一位奋斗不止的红军战士面对自己要走的路都自信笃定,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红军的命运、革命的命运紧密相连,将“小我”融入中国革命的“大我”之中,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和力量,从而塑造了伟大的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果我们能自觉地将“小我”融入“大我”,热情拥抱新时代,这样,我们的个人舞台必然广阔起来,我们个人的人生长征也必然充实起来,精彩起来。
(四)
我曾于1998年、2012年、2015年三次来到延安,驻足滚滚延河边,凝视巍巍宝塔山,回望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每次我都受到精神上洗礼。我先后在本报刊发《再回延安看母亲》《今日南泥湾》《延安精神不灭的火焰》的通讯,讴歌延安精神。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史教科书中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篇章之一,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也因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而成为永远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行的红色灯塔。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运筹帷幄,做出一系列关乎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决策。在这里孕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
1937年,美国记者斯诺把他在陕北的见闻写成了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他兴奋地写道:“我所见到的、我所听到的都在告诉我,这是一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队伍,他们的存在是世界的一个奇迹,他们的精神是世界闻名的一份财富。”斯诺说:“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很显然,这种魅力绝不是来自物质,而是来自当地政治、社会、生产、生活所集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这就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源远流长,它既是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发展升华。从根本上说,延安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而这其中“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更是共产党人克敌制胜的思想武器。
我们学习马列主义的根本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学习教条和“本本”,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反复地证明,什么时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革命就取得胜利。反之,就会犯错误,革命受挫折、事业受损失,习近平总书记曾为此指出,“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延安,毛泽东同志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工作,当时的办公条件异常艰苦,思考问题时毛主席就把煤油灯的灯芯拧小,一支铅笔往往都用到手都捏不住的时候,还舍不得扔掉,把那个铅笔头装在子弹壳上继续使用。陕北的冬夜寒冷难耐,但是毛主席仍旧聚精会神地挥毫疾书,把脚踏在火盆边取暖,鞋被烤着了也不知道。《毛泽东选集》1至4卷共收录了159篇文章,而在延安时期写的就占到了112篇。
中国革命的胜利实际是一种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在延安精神的照耀下,我们党和人民军队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出身于红色家庭的习近平总书记,秉承父亲习仲勋的言传身教,青年时期到延安插队并工作生活了7年,对延安精神也有着深刻的思考。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新的时代,我们要以延安精神砥砺初心使命,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新的时代,我们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句话学习延安精神:第一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第二句,我们都是追梦人。第三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延安精神是人们在迷茫困惑时眼前一面旗帜,是黑暗前行中奋进的一道光亮,也是安逸盛世的一记警世钟。它让我们在迷茫中不迷失方向,在黑暗中不堕入深渊,在安逸中不盲目自满,而这正是延安精神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二、燃情岁月 火红年代
打开社会主义建设的长卷,我百感交集、心潮腾涌。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在高山、在平原、在大漠、在戈壁、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万象更新。那是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无数建设者们满怀豪情,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心中吹响了向社会主义建设进军的号角,无数的建设者意气风发,心潮澎湃,奋力为祖国创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建设者们用青春、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历史巨变。
(一)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奋战在田间地头、奋斗在崇山峻岭、奋战在亘古荒原,谱写了一部又一部光辉的创业史。70年代中期,我上初二时看过电影《创业》给我留下极其深刻影响,影片再现了中国石油工业艰难多舛而又轰轰烈烈的创业史。电影主题曲《满怀深情望北京》是我十分喜爱的歌曲,每当我唱到“用我那大吊钳,推着地球转,挥手起风雷,顽石要打穿……”就会想起矗立在中国大地上和亿万人中心中历久弥新的“铁人精神”。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大规模的石油勘测在松嫩平原拉开帷幔。1959年发现了大庆油田,石油部决定把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组织一场石油大会战。几万人一下子聚集到了人烟稀少的荒原上,各种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暂时都跟不上,生产生活极端困难。“天当房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野菜包子黄花汤,一杯盐水分外香,五两三餐保会战,为革命吃苦心欢畅。”铁人精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
面对当时严峻的环境怎么办?是坐等条件成熟,还是迎难而上?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回答:上!他发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誓言,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大庆会战一个又一个奇迹。钻机到了,一无吊车,二无拖拉机,汽车也不够,怎么办?王进喜不等不靠,带领30多位工人与60多吨重的钢铁“肉搏”,靠着人拉、肩扛,撬杠、扁担、绳子连拖带拉,奋战三天三夜,将钻井设备安装就位。打一口井需要50多吨的水,但当时水管线没有接通,要等罐车送水还要等三天,王进喜就带工人们用脸盆端水保开转。井喷突然发生了,没有压井的重品石粉,眼看事故就要发生,千钧一发之际,王进喜带头跳进了泥浆池押井喷……王进喜一次次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什么叫作“铁人精神。”
铁人去世时才47岁,正当盛年。他曾经发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其实他岂止是少活20年,他把一生都交给了石油工业,用终生实践为我们铸造了铁人精神:“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人格的升华,钢铁意志的锤炼,奉献境界的彰显。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站在这样一个中央舞台,我们更加需要发扬“铁人精神”。在祖国需要的广阔天地里,不畏急、险、重,不怕苦、累、难,用激情、奋斗迎接一场场挑战,用求实、智慧攻克一个个难关,用实际行动践行“铁人精神”。像“铁人”那样,在“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中艰苦创业,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二)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不只是铁人精神的内涵,也是那个年代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真实写照!
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数以十万计的工程兵、铁道兵和建筑工作队伍奔赴广袤的大西北,秘密开始了导弹和原子弹实验基地建设。这一时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海外科学家,如钱学森、朱光亚、邓稼先等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冲破各种阻碍回到了祖国,他们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和民族振兴的热望,甘愿隐姓埋名与十多万科研人员和参试部队一起来到荒凉的戈壁滩,开始了“两弹”的科研工作,在极其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他们凭借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自力更生、求真务实、大胆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试验的巨大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无数科技工作者用“两弹一星”撑起了祖国的“和平盾牌”,向世界宣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他们也用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1961年,王淦昌从事的粒子物理研究,他所研究成果直逼诺贝尔奖,但国家需要他转行研制原子弹,54岁的王淦昌说:“愿以身许国。”从那时起他更名为王京,从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他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只留下一个信箱代号。
我说的无私奉献,可以是名、是利、是专业、是家庭,甚至可以是自己的生命。郭永怀是“两弹一星”元勋授勋的时候唯一一位烈士,他与杨振宁、邓稼先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后来成了钱学森的同门师弟,导师是冯·卡门,他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三个领域均功勋卓著。1968年12月的一天,他从青海211核基地乘飞机赶往北京,飞机失事起火爆炸时,他与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尸体烧焦了,但是两人之间夹的公文包是绝密的核试验数据却完好无损,周总理闻讯后失声痛哭。
2017年,一张照片在网上疯传,照片中一个老人带着氧气面罩,身上插满了管子、手握着鼠标、在电脑前工作。这位老人叫林俊德,是将军院士,坚守在罗布泊52年,参与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在被诊断为胆管癌晚期后,他为了整理电脑里的资料,毅然放弃手术,因为里面几万个文件夹都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科技文件。医生想叫他休息一会儿,林俊德说:“躺下就起不来了!”人们说他是以一个战士冲锋的姿态跨越了生死之间。
从钱学森、邓稼先到林俊德,爱国奉献已经深入到“两弹一星”科技工作者的骨髓,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民族性格中。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参与两弹一星研制贡献突出的科技专家进行了解密,并授予于敏、王大珩、钱学森等23名科学家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同时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三个方面: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三、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每当我想起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隐功埋名、以身报国时的精神和事迹时总是心灵震撼、感慨万千。我常想,“两弹一星”精神不是几个人,而是一群人;不是一代人,而是一代又一代人。他们在升腾的火光里,在辽阔的宇宙中,这些心怀大我,甘当无名英雄的身影,为共和国锻造了坚矛厚盾,也为国家的和平稳定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也许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并不知道,但他们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永远是我们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三)
我第一次看到焦裕禄的名字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小学课本上《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他心里想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90年7月我在云台区看了电影《焦裕禄》,当我看到焦裕禄冒雪给老乡送粮,病床上的老乡问“你是谁?”时,焦裕禄回答道:“我是您的儿子。”看着那送来的钱物,影片中大娘颤抖着攥住了焦书记的双手,激动得老泪纵横……当时,作为一名观众我被焦裕禄这句质朴的回答深深震撼。“我是你的儿子。”焦裕禄的这句话,喊出了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全部忠诚。
1962年底,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是一个苦难景象:横贯全境的黄河古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沙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为了治理兰考旱涝、盐碱、风沙的伤害,让当地老百姓走出困境,焦裕禄夙夜在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投身到改变兰考县的面貌的斗争。焦裕禄长期患有肝病,但他带病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自己的健康状况如何恶化,焦裕禄亲力亲为扑下身来在第一线调研,带着干部访贫问苦,向困难群众送粮送救济款,在兰考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表现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
“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这里。”“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时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时去帮助、关心群众。”……焦裕禄的这些铿锵话语,至今听起来,仍让人振聋发聩、心中激荡不已。焦裕禄在兰考仅仅工作470多天,但他的事迹对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成长影响深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焦裕禄精神。
在1990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写了一首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写出了焦裕禄一片赤诚、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孺子牛形象,也描绘出一位心底无私天地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党的好干部的形象。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视察时,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50多年过去了,人海茫茫,世事沧桑。焦裕禄精神时刻在提醒我们:要成为一个好党员,就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挂在心上;提醒我们要成为一个好干部,就要始终廉洁奉公,艰苦朴素;提醒着我们要办好一件事情,就要广泛调查研究,求真务实。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焦裕禄”,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才指日可待,从这个意义上讲,焦裕禄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焦裕禄精神是一面镜子,我们以之检视自己、叩问内心,我们是否仍然记得来时的路;焦裕禄精神是一座灯塔,我们以之照亮前程,继续奋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四)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看过一个新闻纪录片《红旗渠》,至今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些腰系绳索,如猿猴般在悬崖峭壁间飞来飞去的人,他们要在那数百米高的峭壁中间修出一条水渠来把100多公里外的漳河水引到林县来,这就是著名的“引漳入林”工程,也被称作红旗渠。
上个世纪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1960年2月开始,当时的中共林县县委组织数万民工动工修建红旗渠。歌曲“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是当时真实写照。经过十年奋战,林县人民凭着改天换地的豪情和钢铁般的意志,硬是在巍峨的太行山上开凿出一条人工天河,灌溉面积达到了54万亩,千百年来林县人民渴望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愚公移山的传说在红旗渠变成了现实。
在这个难以想象的建设工程中,哪里最苦、最险,哪里就有共产党人。任羊成,是修红旗渠时一个突击队的队长,他只有一米六身高,不到50公斤体重,却是一个硬汉,他像飞人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突然间有一个飞石砸到他身上,把他砸得差点昏了过去,等他缓过神来,发现想张嘴跟上面的工友喊话,就是张不开嘴。原来他嘴里好几颗牙被砸断了,生生地卡住了他的舌头,动不了,怎么办呢?他从腰间拿出一把手钳,自己把这几个牙一个一个拔掉了,他血沫一吐,继续跟大家一块干。
勤劳勇敢的30万林县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它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之一。红旗渠被林县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它的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林县的经济发展,而且孕育产生了红旗渠精神。其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中华大地上建设者们战天斗地、无私奉献,他们还铸造出了“两路”精神、西迁精神、雷锋精神、大寨精神、王杰精神等众多的中国精神,他们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一脉相承,高度契合,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三、改革春潮 铸造神奇
如果说1949年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那么1978年,这是中华民族走上了富裕道路的开端,这一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我和我们那代人,见证了从思想破冰到行动突围、百折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大胆地试,勇敢地改,摸着石头过河,迎着朝阳追赶,在改革的春天里催生的一个个红色精神,谱写出一曲气壮山河的奋斗之歌。
(一)
时代大潮涌动,春天的故事开始。1978年冬夜,凤阳县小岗村的18个庄稼汉在特殊的生死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这些庄稼汉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普通的冬夜,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黎明。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旗开得胜,当年就收获了粮食13.3万斤,是过去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完成了征购任务2万多斤,超额7倍多,人均年收入400多元,是上一年的18倍。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而实行大包干的小岗村粮食年年增产,从此走上了改革促振兴,加速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中国革命从农村开始,中国改革从农村突破。小岗村的农民,冒着风险包产到户。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反映了当时中国农业发展一种重要趋势,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用农民形象的说法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后来党中央的这个文件从1982年的一号文件开始,就逐步地推广,到1984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800斤,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43年前,犹如一声春雷,小岗人在“大包干”中铸造的“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成就了“小岗梦”。而“小岗梦就是广大农民的梦”。43年后,“小岗精神”同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今日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压力和阻力都不同程度地增加,改革的空间和时间约束也都进一步增强。此外,改革要啃硬骨头、打攻坚战……这一切,都呼唤锐意改革、大胆改革、创新改革和持久改革;这一切,都召唤要发扬“小岗精神”、与时俱进、振兴乡村。因为,在新时代,“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二)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每当我唱起这首《春天的故事》,就会把我们带回到40多年前那个春潮涌动的年代。
那一年,我刚刚参加工作,当年蛇口的开山炮声犹然在耳,如今深圳经济特区已是“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代又一代开拓者、建设者用特区精神,书写出一个个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
特区精神内涵: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特区精神的首要灵魂就是“敢”,“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做他人没有做,甚至不敢做的事,敢于做先行者,杀出一条血路。正是发扬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特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验,别人不敢踩的雷,特区敢踩;别人不敢打破的框框,特区敢于打破。从1979年到1984年短短5年时间,蛇口就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特区的发展,除了特区精神,它还有赖于一批诸如习仲勋、任仲夷、袁庚等共产党人的敢于开创,没有这些敢于开创、敢于担当的精神,也就没有特区的快速推进,如:习仲勋就多次强调:“拼老命我们也要干,事情都是人干的……”
特区的第二个灵魂就是“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当时深圳特区立起来的第一块标语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则是特区立起来的第二块标语牌,这两块标语牌是对特区精神第二个灵魂“干”的生动诠释,它充分体现了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人民不尚空谈,尚苦干、实干的精神品质。深圳国贸大厦从1982年10月破土,到1985年12月竣工,深圳用了37年月时间,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1996年3月,深圳地王大厦用一年零二十七天时间,以“两天半一层楼”速度成就 了亚洲第一高楼,创造了上世纪90年代新的深圳速度。
40多年来,深圳奋力跨越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财政收入从不足1亿增加到9424亿元,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6倍,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亟需我们将特区精神发扬光大,要继续发扬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继承特区精神关键在落实、在干,不仅要埋头苦干,而且要在高效、开放、包容中实干。从而,在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中,创造新的中国速度、新的中国奇迹。
(三)
从1981年起,我就结下40年的中国女排情结,女排精神伴随我走过了青年、中年、即将步入老年,成为激励我学习、工作中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1981年11月16日晚,在连云区云山公社会议室内,我和同事们集体观看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比赛电视转播,当看到中国女排气势如虹,首次荣获世界冠军后全场欢腾、无比激动、无比自豪。七战七捷,女排夺冠的扬眉吐气,不仅重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更换起了全民的斗志,一时间各行各业纷纷打出向女排学习的口号。当时,正值青春年少的我模仿女排,中午在公社篮球场上拉起铁丝练“扣杀”,傍晚在生产队秋场上做“滚翻救球”;夜晚又满怀激情地研读鲁光写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从中解构女排成长和夺冠的精神“密码”……
1976年,主教练袁伟民开始执教新的中国女排。由于训练条件异常艰苦,简陋的球馆、木质地板,姑娘们训练时就在满是木刺的地板上翻滚,木刺常常把手肘刺破,弄得鲜血淋淋。袁伟民深知要想夺冠为国争光,硬件上我们根本没有得拼,能拼的只有命。因此,他将魔鬼训练升级,常常让男陪练站在三米高台上朝下砸球,姑娘们就在底下接,三米宽没处躲,起初眼睛都不敢睁,每天练完全身瘀青,曹慧英更是被一球砸晕,一检查是脑震荡。灵魂队长孙晋芳、铁榔头郎平、怪球手张蓉芳、独臂将军陈招娣、钢铁将军陈亚琼、铁姑娘曹慧英等等,一个个代号让对手胆寒,却让国人越听越心疼、越听越自豪……可以说,女排的冠军奖杯是姑娘们成吨的汗水浇灌而成的,是姑娘们青春和不懈的奋斗换来的。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横扫世界,包揽所有冠军。女排的“五连冠”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40年来,中国女排十多次荣膺世界排球“三大赛”冠军,姑娘们在赛场上展现出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成为激励国人继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在女排精神的激励下,我在8年的农村“跑口”记者生涯中克服“点多、线长、面广”的诸多困难,深入农村一线的田头、农户家采写大量“脚上沾着泥土、心中装着民情”的新闻报道。从1997年到2001年,我采写的新闻作品曾连续五年获江苏报纸好新闻一等奖,被同事们称为省好新闻“五连冠”记者。
精心采写典型,讴歌女排精神。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中连云港姑娘龚翔宇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港城历史上首个奥运冠军。为了探寻其成长足迹,我和记者张晨晨深入采访了身居偏僻乡村的龚翔宇的爷爷,两次登门采访龚翔宇的父母,多次走访其少年时的教练、队友,精心写作和打磨,以“锻造奥运冠军之魂”为题,以“家风”“家教”“家训”独特的视角,报道龚翔宇成长为奥运冠军经历,彰显了其身上所传承的“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该通讯获2016年度省报纸好新闻三等奖。
(四)
在30多年的新闻工作的经历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记的是“九八抗洪”。那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灾,地处黄淮海地区的我市同样也受到多年不遇的洪灾。作为农业、水利的“跑口”记者,我经历、见证了“九八洪灾”之重、之险、之难,更感受到了“九八抗洪”中抗争之壮烈、生命之不屈、抗洪精神之伟大。
1998年的夏天,特大洪灾席卷全国,共有29个省份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直接经济损失1660亿元。江河在咆哮, 洪水如猛兽。面对特大洪灾,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开展了气势恢宏、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斗争。在同洪水的搏斗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展示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在抗洪中,党中央果断下令调动部队30多万人,紧急驰援。100多位将军都到了第一线。面对长时间的异常险恶情况,抗洪军民始终保持了必胜的坚定信念,发扬了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立下军令状,树起生死牌,组织敢死队,哪里最危险,就冲向哪里,他们守大堤、堵决口、排险情,涌现出了无数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模范人物和英雄群体。人民解放军有十个挂像的英模,塔山守备英雄团的李向群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1978年出生的,1996年参军,他在抗洪中8次冲到第一线,4次晕倒在大堤上面,被救到医院里边,等他一苏醒把针头一把,又冲到一线去了,20岁壮烈牺牲在第一线。
有这样的党,有这样的军民,任何的洪涝天灾、艰难险阻,我们都能够克服。而抗洪军民创造的抗洪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一样,成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珍贵精神力量。
四、追梦力量 激荡新时代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的我与同代人,见证了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也感受到了最精彩的人生体验:在过去40年内,或者说在一代人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可以说如同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又开始经历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我把它叫“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崛起,这种人生精彩体验在世界上举世无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有了中国精神,人民有了追梦精神力量。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总攻。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精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如今,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的画上了句号。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奋斗,甚至是生命的付出。2016年,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她毅然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18年3月,作为扶贫干部的黄文秀来到了白坭村,为了帮助村民甩掉穷帽子,黄文秀找来了农技人员培养致富带头人,又想办法为村里修路、安装路灯、建蓄水池。2019年6月16日晚电闪雷鸣,暴雨雨倾盆,黄文秀正开车赶回百坭村,山洪裹着滚滚泥流迎面来,黄文秀将人生永远定格在芳华绽放的30岁……黄文秀将璀璨的青春岁月化作春泥,守护着“脱贫之花”,芳华无悔,谱写着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还有很多像黄文秀一样的扶贫干部,他们走过最险的路、爬过最高的山、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如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绝壁天路开凿者——毛相林等,他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竖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二)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江南北,这一场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场力度空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和居民群众无数眼神凝望无数力量汇集,无数暖流涌动。滔滔长江水,巍巍黄鹤楼,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奇迹背后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火神山医院从建设到投入使用,一共用了10天时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建设一座这样高规格的传染病,专科医院都至少需要2年时间。火神山没有山,但是有山一样的肩膀,你连着我,我连着你,扛起一座城,护住一国人。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进行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艰巨的斗争,经受了一次次惊涛骇浪的严峻考验,最终取得了抗疫的伟大胜利,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足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三)
九霄逐梦再问天,阔步强国新征程。今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这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也向世人表明,中国在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中取得了又一次突破。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技术的“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人类迈出地球摇篮的必备技术。可以说,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
早在1992年,党中央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29年来,中国航天人为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系列进展付出了无数艰辛和汗水,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9年来,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一路追赶、并跑、超越: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我们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先后把11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成功率100%,创造了发射“0失误”和回收“10环打靶”的优异成绩。
29年来,中国航天人用长征、神舟、天舟、天宫等一系列浪漫名词,搭起了联结天与地的“天梯”。这一切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千千万万默默耕耘的航天人。
“特别能攻关”,抢占载人航天技术制高点。为了确保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后发优势,航天人在飞船设计、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中,一开始就瞄准世界一流,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广大科技工作者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攻克了飞船研制、飞船返回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展示了中国航天人卓越的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
“特别能奉献”,航天人秉持精忠报国理想信念,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铸成辉煌的事业。2016年11月11日,景海鹏在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险情发生,但他们坦然面对、沉着处置。在“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主持人问景海鹏:“你们在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时,有没有想过有可能回不来?”景海鹏回答:“对于我们航天员来说,使命重于生命。即使我们回不来,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正是由于在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才能铸就辉煌、创造奇迹。
(四)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在100年的奋斗发展历程中,我们党铸就、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了红船精神、苏区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据统计,我们党各个时代的精神大大小小91个。除此之外,还有各个地方形成的众多的“精神谱系”:江苏省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精神、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我市的抗日山精神、雷锋车精神、开山岛精神等等。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只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其实回望我们党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不断续写新篇章的精神史诗。
伟大的精神源于伟大的时代,更源于伟大的实践,而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实践又孕育和催生了伟大的精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放眼未来,更壮阔的征程已经开启,我们将继续弘扬党的的精神谱系,为神州追梦提供胜利的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史诗!
总值班: 王夫成 曹银生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