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1日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11月22日《 人民日报 》)
乌兰牧骑的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队员一专多能,队伍具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职能。第一支乌兰牧骑成立于1957年。60年来,乌兰牧骑创作的《顶碗舞》、《筷子舞》、《鄂尔多斯婚礼》等艺术精品广为流传,走出了德德玛、金花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受乌兰牧骑影响,全国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小分队。始终不忘服务人民、始终深入群众生活、始终牢牢扎根基层,是乌兰牧骑的成长逻辑,也是乌兰牧骑的成功之路。
始终不忘服务人民。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习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60年前组建乌兰牧骑,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农牧民文化生活贫乏而的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乌兰牧骑队员来自草原,来自农牧民,和草原、和农牧民群众有着分不开、扯不断的情结,“哪怕只有一个农牧民也要去演出”,深受农牧民喜爱。乌兰牧骑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近60年来,乌兰牧骑队员走了一批又一批,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乌兰牧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没有变。目前,内蒙古草原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这雄辩地证明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的真理性光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者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始终深入群众生活。“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乌兰牧骑的节目多为自编自演,以反映农牧民生活为主,小型多样。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日,走下舞台还能挤奶种地,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真正、彻底地走进群众生活,服务群众生活,才能全面了解群众生活,艺术提炼和表现群众生活,把艺术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群众,“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能是死路一条。坐在屋里空想“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也写不出东西,只能当“坐家”,永远成不了真正的作家。
始终牢牢扎根基层。人民网原创稿件《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基层情结》说,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至少在16次会议上强调基层文化宣传的重要性。乌兰牧骑就是成长在基层的艺术奇葩。它大多设立在旗县一级,服务对象是最基层农牧民。蒙古包、田间地头、草场原野,是乌兰牧骑的初生之所,也是不断成长壮大的最广阔、最丰沃的土壤。离开基层,离开草原,就不成其为乌兰牧骑,更难有令人瞩目的艺术收获。今天,一台名为《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有很多光彩夺目又耐人寻味亮点的情景歌舞,从祖国北方的乌拉特草原、察哈尔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一直演到首都保利剧院,其与众不同的文化影响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竞争力,关键就在于,它的精神关切在基层,它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始终牢牢扎根基层,使乌兰牧骑历久弥新,永葆青春,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长久飘扬。
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就指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本质上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创作方法上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重心上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前不久,十九大报告再一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新时代中国文艺,只有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深耕大地、植根人民,才能做到胸中有大义、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才能迎来文艺更加繁荣的明天。 (茅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