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11月27日,无锡惠山区惠南社区居民朱敏打开“村(社区)法润民生群”,向驻社区的无锡万仕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陆滢直接询问,涉法问题很快迎刃而解。据介绍,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发挥微信即时性、互动性、简单易用等特点,创新建设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微信群,打造“指尖”上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目前,全省已有19288个村(社区)建成并运行“法润民生”微信群。(11月30日《新华日报》)
“法润民生群”,由村(社区)的法律顾问负责管理,相关法律专家进驻群内,调解员、公证员、法援律师、乡镇司法所长齐上阵,构筑集法律咨询、网上调解、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受理、公证业务预约、申请司法鉴定等综合性法律服务于一体的“菜单式”热线平台,实现了法律服务由“端菜”到“点菜”的转变,有利于提升法律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法治素养,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惠性和非营利性,是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当今,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推进互联网时代的法治中国建设,迫切需要把互联网思维和法治思维深度融合,把互联网技术成果与法治建设各领域深度融合,法治引领与互联网、大数据推动保障功能并举,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有效连接政府公共服务与群众服务需求,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目前,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中国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平台,“微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持续提升,微信等即时通信应用几乎“入驻”到每位网民的手机中。在此背景下,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就要根据公众使用信息工具的变化,强化“在线服务”理念,推出符合用户习惯的供给方式。当前全国范围建设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便是应运而生的新的供给方式。
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共享法治中国的建设成果,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目前,基层的法律服务仍较薄弱,也是法律服务的一个重点。互联网具有跨越空间限制的特性,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输技术,使得法律服务资源可以零延时、零距离地向社区、向乡村输送,把公共法律服务延伸到社区和乡村末端。在实体服务平台之外,向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从而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把“人民满意”落实在基层,把“法治中国”落实在基层。
执政为民,服务至上。十九大报告“全面增强执政本领”部分,把“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作为增强执政本领的一项重要内容,做了明确强调。因此,要善用互联网技术,善用信息化手段,在为广大群众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服务的同时,通过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广泛倾听民意、采集信息,通过大数据处理,快速精准研判和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从而加快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茅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