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几代塞罕坝人听从党召唤,55年艰苦创业、九转成功,将一个“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林海的奇迹,一经中央媒体报道,立刻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最近,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单位称号,更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面旗帜。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九大做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部署。美丽江苏是美丽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塞罕坝人的生动实践、丰富经验和成功铸就的生态文明精气神,令人感动激动、见贤思齐、奋起直追。
十九大报告指出,梦想不会在敲锣打鼓中轻松实现。既包含对未来形势的准确研判,又包含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缜密系统的思路,明确具体的方向,更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步步为营的干劲,愈挫愈勇的精神,做到艰苦创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而不能浅尝辄止,遇难而退,把问题和困难完全归结为客观条件。否则,美丽江苏建设必定拖美丽中国的后腿,愧对塞罕坝人,愧对子孙后代。
我省致力于打造宁杭、淮河、扬子江和江淮四大生态经济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手笔。将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塑造江苏绿色竞争优势,着力打造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引领发展的“新江苏样本”。同样堪称大手笔的是《江苏省海洋生态红线保护规划(2016-2020年)》,共划定各类海洋生态红线区73个,对连云港、射阳、滨海、响水等沿海侵蚀性岸线进行生态整治修复等,正式对海洋生态红线区进行制度化管理。建设塞罕坝林场是20世纪60年代保护北京的重大举措,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描绘美丽江苏蓝图事关改革发展大局,二者均有划时代意义。
站在新的高起点上,塞罕坝人充满信心地说:“我们明年开春要向最后一万亩石质山坡进军,接着搞造林攻坚战,等成林后,塞罕坝一定会更绿更美。” 塞罕坝建设者的感人事迹表明,开弓没有回头箭,千难万险永向前,不论创业初始,还是居功至伟,劲头始终不减。他们的经验和精神,在建设美丽江苏中不可须臾忽视,值得永远记取。想当初,两年植树惨遭失败,场领导不仅没有趴下,反把全家从北京搬到塞罕坝以示决心。后来在马蹄坑机械植树成功后,给悲观失望的职工以鼓舞。当树林再次遭到冰冻袭击后,职工虽然一时泣不成声,但马上投入救灾。为了塞罕坝的明天,直面各种挑战,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建设美丽江苏与建设塞罕坝林场的条件已今非昔比,但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一点也不会少。这就需要我们把学习塞罕坝人精神与学习十九大精神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当做目前的一件大事认真对待,以马不停蹄、时不我待的速度,吃苦耐劳、废寝忘食的毅力,俯下身子、狠抓落实的决心,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狠抓当前,开创未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梦想不会在敲锣打鼓中轻松实现,梦想实现后可以敲锣打鼓表示庆贺。就像塞罕坝人圆梦今天一样,其精神堪为建设美丽江苏、美丽中国样板。如今,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已崛地而起,通过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明天为期不远,人民群众的福利和福祉将会更多更好! (王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