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春风送暖,又是元宵。始于汉代的元宵节,也称灯节。此时,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悬挂灯笼,男女老少赏灯庆祝,火树银花不夜天。
与此同时,市场上包装精美、各种口味的汤圆、元宵琳琅满目;一些商场推出晚会表演、DIY亲子互动等活动打造“闹元宵”的节日氛围;众多“灯光秀”“花灯串游”为人们带去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元宵的节俗,正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延长、扩展。
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节点。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与亲友共度佳节、共祝美好,是注重传统的一种文化情结。社会快速发展让“快餐式”的相处方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但是生活总需要有方向有支撑,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这样的“方向”与“底气”。传统的年俗里装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国人的情感认同,它迈着沉稳的步伐,陪伴人们走过千百年历程,自始向前。正是这些“十三上灯、十八落灯”之中凝聚的希望与祝愿,守护一代代炎黄子孙,延续中华文化的丰美。对于生长于斯的我们来说,无论它是浩瀚还是涓细,是热闹还是安静,这条文化长河都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对五谷丰登的期盼,是喜庆欢乐的传递,更是波涛滚滚的仪式感。
来源历史,文化传统有更强磁场;紧贴时代,才能激活文化“一池春水”。没有文化创新,文化的传承会失去生命力。新时代的人们有了物质丰盛的生活,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显得尤为重要。要让文化建设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文化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应当在继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好的平衡点。如今,元宵节原有的“情人节”“求子节”等标签逐渐淡去,但人们“赏花灯”“猜灯谜”依旧火热,并衍生出各类网络花灯、网络灯谜,其实是时代的呼唤和社会的需求。将传统节日里生动、优良的民族传统因素保留,并且结合先进的技术,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孕育新的文化表达方式。让传统能够与时俱进,更加契合现代人的情感需求,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更加直抵人心。把握住历史的必然性、把握住时代的趋势,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加厚重更为真实。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时代载体,让传统文化呼吸时代气息,推动文化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如此,传统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文化的薪火才会不断延续、远播。(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