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曾国藩家书》中《谕纪鸿》一文,内心颇受震动。在信中,曾国藩告诉9岁的儿子:“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价值观下,曾国藩自己身为大官,却不愿儿子为大官,这种精神在今天也很有现实意义。
党的领导干部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思想境界、信仰追求应比封建时代的官吏高很多。但是在西方价值观诱导、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给党员干部带来思想冲击的现实情况下,“做君子不做大官”犹如一面镜子,值得领导干部对照自己,从为何做官、为什么人做官、如何做官中的君子等方面反躬自省。
对于优秀的共产党人来说,做官就是以身许党许国,就是为党解忧、为民做事。建国后,甘祖昌毅然从高位请辞,携妻儿回乡,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做出了从农民到将军,再从将军到农民的超然抉择。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时讲过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 在做官与做事的动机冲突中,邓小平抉择了做事。他们的选择,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为党分忧、为国尽职的坚强党性,体现出了高贵的“君子”的品格。这样的胸怀与格局让无数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无比坚定,从而把官做淡,把事做大,把人做好,照见的是为党为国为民的情怀,也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那些受到老百姓尊敬和爱戴的领导干部,无不常怀公仆之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进行顽强斗争,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工作;谷文昌带领党员干部奋力拼搏,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山旧貌,“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些领导干部时刻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默默地为党和人民奉献,却从不考虑索取与回报,人民群众怎么不怀念他们。这种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骨,不正是党的领导干部“君子”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不仅要乐于做党和国家“顶梁柱”,做人民的“孺子牛”,还要有大视野、大胸怀,经常“检修”自己,祛除官风官气,防止滋生躁气、奢气和俗气。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一批贪腐官员相继“落马”,梳理其中一些“落马”官员的轨迹不难发现,那些走上违法犯罪、腐败堕落之路的领导干部,其进入仕途之初,莫不壮志凌云、兢兢业业,时间一长,便官气十足、骄奢淫逸,逐步失去了雄心壮志,丧失了理想信念,不作为、乱作为。
毛泽东在谈做官问题时指出,我们是做官,官是得做,但是官风或者是官气要慢慢地打掉一些,最好是把它根绝,就像消灭“四害”一样。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定权力,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要听真话、采诤言,“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剖析改正缺点与不足。另一方面,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管得了自己,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只有这样,才能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筑牢信念之基,守住初心之魂,绝对忠诚于党。
有事业的生命才有质量,有作为的人生才有光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既有鲜花,也有荆棘,领导干部需常怀“赶考”意识,常修为官之德,常思为民之事,常鸣警醒之钟,常存浩然之气,只有永远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始终心系万家灯火、情牵百姓忧乐,才能无愧于人民公仆的光荣称号,才能做一名官中的“君子”,在为民造福、干事创业中提升人生的意义,绽放出生命最精彩的华章。(王维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