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自古以来,重阳节都是老年人的“嘉年华”。登高望远,赏菊赋诗,一抒胸怀。家有一老,犹如一宝,年轻人尊老敬老爱老,重温、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干。由此不仅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懂得往哪里去。自古而然。
孝文化萌芽于血浓于水的情感。民间有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情的话,这耳熟能详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人们与父母至亲的情感。由此想到父母的艰辛,母爱的无私,父爱的伟大。作为万物之长的人,更应该比其他动物本能、有意识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由此萌芽的孝文化,启迪了人们孝敬父母的文化自觉,对于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人也留下了无数与孝有关的名句佳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对恩重如山的父母,从母亲一针一线中解读,《陈情表》对祖母如母的养育之恩,必涌泉相报的坚定,让李密辞官尽孝的情感无法取代。不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孝文化成熟于代际传递的实践。劳动人民在孝文化的正面影响下,一代代以口口相传和无声行动告诉后辈,尽心竭力地孝老爱亲。卧冰求鲤、卖身葬父等感天动地的故事,就是现实生活真实、曲直的反映。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孝敬父母长辈,表面看是一家一户的私事,其实不然。孝维持了良好的家庭秩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无数家庭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小家庭直接影响到大家庭。孝不仅是个人的私事,也是家庭的事、社会的事、国家的事。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孝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古代舜、曾参、丁兰和今天王春来等“孝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影响力的原因所在。
孝文化发展于推己及人的开拓。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种大孝无疆的至高境界。近年来,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空巢老人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子女尽管有孝心,有时对父母也难免照顾不周。一方面,子女“常回家看看”;另一方面,社会养老逐步走上舞台。由于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对于老人的照顾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人工周到,美中不足机器人没有感情,子女对父母感情交流不可或缺,这也需要更多养老院、敬老院在周到照顾老人生活起居的同时,充当老人子女的角色,给以感情的慰籍。不少地方已经把工作做到了前面,孤寡老人得到临终关怀,在孝心的护卫下,幸福地生活,有尊严的离开。这正是社会养老的亮点,也是孝文化传承发扬光大的依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金风玉露和丹桂袭人,使得重阳节更充满诗情画意,新时代老人在浓浓的孝文化氛围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华夏孝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直到永远(王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