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好风凭借力,再续新篇章。在今年的江苏“两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又按“惯例”为8000万江苏儿女送上了“民生大礼包”——十项民生实事,涵盖医疗、教育、养老、环境整治等方方面面,件件“含金量”高,事事饱含温度。娄书记强调:“对新办的民生实事,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发展指标有更多的‘幸福指数’、发展成果有更多的‘民生含量’。”
从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加大养老服务力度到加强特殊群体关爱,从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到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从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到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升级,从深入整治黑臭水体到大力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江苏紧跟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步伐,在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等方方面面上不断前行。这一桩桩都为谋民生之利,这一件件都为办民生之事,这一条条都为解民生之忧。然而,在走向更加殷实的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还有磕磕绊绊,还需摸石过河,还得让民生的“底色”更亮,让民生的“气色”更好,让民生的“成色”更高。
擦亮民生“底色”,让群众更有安全感。就学有学位、就医有床位、停车有车位;农村便捷像城市、城市绿化像农村……在江苏,这些幸福日常的背后,还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安全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安全感的提升正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本前提。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江苏一系列举措让人民群众见证着平安江苏的与时俱进——无论是以“四个最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食品安全,还是既打涉黑组织又打“保护伞”的扫黑除恶;无论是“创”字引领、“实”字着力的禁毒工作,还是政府“兜底”全面推广社会治安综合保险……大家都享受着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的成果。而这样一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延伸出的安全感只会在刚刚到来的2019年“更进一步”,也只会让民生的“底色”更加鲜亮。
调亮民生“气色”,让群众更有获得感。每年列出的十件民生实事,是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源泉。这些民生实事是否办到了点子上,不是哪个人、哪个部门说了算,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百姓的声音就是最好的评判。所以,民生实事要接地气,才能更好地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医教养的后顾之忧;民生实事要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才能切切实实让群众的获得感“掷地有声”。有媒体报道,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出炉背后,是征集到600多条意见建议,其中8成以上被吸纳。由此可见,在民生实事项目的选择上,政府部门是从老百姓呼声最高、反映最迫切的实际需要出发,是实实在在为民而谋、为民所享。只有让群众真正拥有了、获得了,这样的实事工程才会叫好又叫座,在此基础上的民生“气色”才会好,才会有光泽。
提亮民生“成色”,让群众更有幸福感。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走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找到民生“疙瘩”,瞄准民生“痛点”,着眼民生“短板”,才能让民生更有“成色”,才能让群众更有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直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要补民生短板,把短板补均衡、充分,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去年,在提亮民生“成色”上,江苏切实推进实施200个“补短板”重大项目,生态、民生、基础设施项目等都被摆在了突出位置。人民的幸福感,是检验发展质量的试金石。一个个“补短板”的民生项目,紧扣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传递出发展的温度,传递出有质感的幸福。
民生是本,本固才能邦宁。办好民生实事“永远在路上”。在问民需、解民困、化民忧后,江苏2019年锚定的十件“接地气”的民生实事已经明确,期待方方面面精准部署,精心施工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改善民生的累累硕果;让群众在城市变化中感受发展的温度、幸福的质感。(龙虎网新闻评论员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