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化解危机的现实智慧

□ 陈 达

【连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形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厚的具有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的治理智慧,为当前现代化进程中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是当今预防风险的普遍共识,最早出自《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中华民族是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先事虑事,先患虑患”等都体现了未雨绸缪、未兆易谋的道理,告诫人们要见微知著,在险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务实自强、积极预防的忧患意识,提升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的系统研判能力、预测评估能力和动态防控能力,才能在面对突发事件中,增强治理的预见性,保持底线思维,才能做到喜不忘忧、未雨绸缪,临难有静气,遇事有定力。

“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生态道德素养。“天”即自然,“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强调各自拥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和不容剥夺的存在价值。从儒家圣贤孔子的天地人“三才”思想,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信奉的圭臬,追求的都是天人和合的思想高度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儒家“生,仁也”的仁民爱物和道家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都体现出先贤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关切。“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其结果必然给人类自身带来无尽的危害。

“动静适宜,慎于饮食”的养生智慧。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自身保命养身之实践,向后世展现了炎黄子孙独特的养生智慧。先人们通过动、静、食、药等方法,以达到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效果,从而实现调摄情志、延年益寿。今天,我们应该汲取古人养生智慧,优化饮食习惯,杜绝食用野生动物陋习,倡导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新风尚。

“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源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得其民”源自《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民本”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今天,我们奉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既是对民本思想的传承,也是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诠释和践行。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既通过了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理的大考,也提交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优异答卷。“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做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只有这样才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广泛凝聚起人民的磅礴力量。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注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成为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砥砺前行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和信心之源。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全体中华儿女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如果说救死扶伤、各司其职是本能,那么,主动请缨、逆向而行,冲锋在前、英勇奋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背后,必定是一种精神的指引,它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民族大义,它是“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它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勇毅仁爱,它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全球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时,中国站在全球治理的高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向多国提供援助,分享疫情防疫经验和成果,提出开展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的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古承今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民族精神和大国担当。

作者为东海县李埝乡文体中心副主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