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旅融合下,谨防“成本思维”导致文旅两张皮

【连网】  时下,“文旅融合”大势所趋,作为一座旅游城市,我市也在此方面积极推进,获得了良好成效,我市的文化形象也在过程中获得了极大提升——毋庸置疑,文化的基因优势在资源,而旅游的基因优势在流量。如果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无资金的支持、无人员的参与,就只能是“养在深闺”。正是因为有旅游的支持,获得了资金和人气,文化也获得了新生和发展。

但与此同时,也渐渐出现一种不易察觉的现象——不少地方的“文旅融合”变成了以旅游为主线、文化为副线的局面,导致文化为旅游服务,缺失了融合前的相对独立主导地位,变得被动。其实这种观念可以理解,旅游可以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是“务实”;而文化事业往往是“赔钱赚吆喝”,是“务虚”。两相权衡,比的是市场性价比,所以实属正常。

但这种情况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也许会造成原本的旅游从业者与文化从业者在心理、思维层面产生嫌隙与隔阂,虽然这种嫌隙可以通过体制机制转换、业务交流与综合培训等渠道来抵消,但这种“务实和务虚”、“有先有后、厚此薄彼”的价值输出,也容易造成“文旅两张皮”的局面。尤其对于地方主政者,会天然以旅游思维带入项目规划和政策衔接,使工作侧重点上出现一定的偏差。

比如“对景区发展有益的文化事业,就大加利用与开发;对景区发展作用不大的,就冷处理”的理念,这实际是一种“成本思维”,并放大了文化的“市场属性”,自然而然出现厚此薄彼的不良现象。比如常规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固定的公共文化机构的业务组成,会被常规认为跟“以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结合的不紧密,而出于成本投入、管理协调等方面的考量,较之往年会降低和减弱在常规业务方面的投入和加持,造成他们与旅游发展更深层次疏离,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变相的“怠政”,和对“文旅融合”理念的背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成为近年来文旅融合的共识,也指导着各地的实践。但说到底,文化有文化的逻辑,旅游有旅游的逻辑,两种逻辑的融合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更不该是“你先我后、你优我劣”的附庸与被附庸关系。笔者以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大有学问,不是想当然就能做好的,也不是用简单的市场逻辑、成本思维可以考量判断优劣的,而需要从文化、精神、情感上出发,深度思考这个问题。

退一步讲,如果文化和旅游是“两张皮”,就会造成旅游地产的大行其道和旅游商品的大同小异,本土文化特质乏善可陈,旅游体验冰冷乏力、没有故事和温度,行之不远。(记者  张晨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