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布通知,要求严打生产源头、严查运输渠道、严罚销售环节、严控末端焚烧,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通知明确提出,党政“一把手”为治理工作第一责任人,治理不力将被问责。随着清明节临近,这条关于祭祀的“一刀切”政策一经发布,便在当地和网络引发巨大争议。笔者认为,加强城市管理和安全防范、倡导文明祭扫十分必要,但对千百年来深入民心的传统文化民俗加以改进,则要讲究方式方法。不顾实际,不考虑老百姓的接受能力,“一刀切”地简单禁止,可能只会把好事办砸,让事与愿违。
临近清明,作为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直接表达方式,因烧纸钱、燃香烛、放爆竹等带来的火灾隐患、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存在封建迷信做法等问题,在低碳环保、移风易俗的当下,焚烧冥纸冥币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笔者看来,民间一些不文明的祭扫现象久已有之,但毕竟不是主流。寄托哀思、缅怀故人,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心理基础和文化认同,清明正是表达这种情感的传统节日。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如何随着社会的进步,为这一留存的传统民俗注入新的内涵,引导人们用弃旧立新、文明健康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达到与时俱进、引领风尚。
笔者认为,作为城市管理者,要充分考虑移风易俗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工作中拿出“春风化雨”、久久为功的耐心和智慧。一方面,文明风气要提倡和维护,相关部门要扛起责任,加强宣传,提前做好预案,对违规违法的行为执法必严。另一方面,群众需求也需兼顾。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多下绣花功夫,避免简单粗暴“一刀切”。应多考虑当地风俗习惯和民众接受能力,多拿出一些人性化、包容性、创造性的举措,在引领正确导向的同时有效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让文明祭扫成为新风尚。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尺度合理,也是可以在传统文化民俗和城市环境治理之间找到平衡点的。
当然,除了焚烧冥纸冥币等传统方式,一束鲜花、一盆绿植亦可寄托哀思。市民不妨从自身做起,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以绿色、安全、文明的祭扫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心意,也是在给文明社会作贡献。(□ 伏广进)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