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明祭扫见“清明”

【连网】  近日,江苏迎来祭扫高峰,文明祭扫蔚然成风。不少墓园采取了预约祭扫方式,采用鲜花换纸钱、云祭扫、网络祭扫等文明祭扫方式。清明期间,南京各大墓园都推出了鲜花换纸钱的活动,90%以上的市民都主动携带鲜花前来祭扫,墓园内的店铺还郑重承诺,清明期间,所有鲜花零利润销售,目的就是让大家养成文明祭扫的习惯。

祭奠先祖,慎终追远,是清明节永恒的主题,上古时代一些与祭祀有关的表演、诗歌等都是华夏文明的璀璨源头。清明祭扫,需要外在的仪式感,更需要内在的虔诚心。与文明祭扫相对的,是个别市民随地烧化纸钱冥币,虽然执法部门开展“禁烧”行动,但治标不治本,很难从源头杜绝祭扫陋习。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提醒我们:新时代如何让祭扫缅怀的情感诉求与文明献祭相统一,在社会治理中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摒除陋习,传承清明文化,涵养清明风气,汲取奋斗前行的精神力量。

祭祀是清明节的永恒主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论是“国”,还是“家”,祭祀都是一件大事,既是古今相承的文化传统,也是告慰祖宗的民风民俗。清明祭扫,是家庭生活中一年之计的大事要事,民谚有“清明大似年”之说,可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在扫墓、祭祀中有感于古往今来、人事代谢,在缅怀先祖、先烈中接受精神洗礼,有利于正本清源、牢记根本。回顾了“我从哪里来”,也就想通了“该向何处去”,在物欲横流中颠倒和错乱的“人生观”,或可因此而得到校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春雨,是泪雨,滋润了一代代人的精神天空,蕴藏着血脉相承、激情奋斗的“诗和远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能量富矿。

祭祀需要怎样的仪式感?祭祀,与生俱来就有其特殊的仪式感。献祭之物,从古代用的猪羊牛等牲畜,演变成当代的鲜花、花篮等;民间上坟扫墓,多以烧化纸钱冥币,燃放烟花爆竹等为主。强烈的仪式感在于传递庄严肃穆的祭祀气氛,因为祭祀的对象是天地、山川,是先祖、英烈,在表达情感、寄托哀思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触发个人对生与死、大与小、外与内的思考、感悟与对话。由于天地自然与生老病死充满着太多的未知,祭祀活动又蕴藏着某种不可名状的神秘感和神圣感,因而又让人心生敬畏,自省自律。祭祀的仪式感虽不可少,但从古到今有文明风尚与陈规陋习之分。在陵园墓地摆放一束鲜花,鞠躬致敬,明显好于烧纸磕头;更好于那些硬把一方小小的祭台,演变成铺张浪费、争奇斗富的人生戏台。最好的仪式感,莫过于将外在的庄严与内心的恭敬辩证统一起来。那些看似“大鸣大放”的热闹场景,极有可能影响内在的心灵洗礼和精神收获。

让文明祭祀蔚然成风。祭拜先祖、寻根求源与神鬼巫术以及封建迷信应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让清明节传承“清明”文化、弘扬“清明”传统,就应当让祭祀活动在文明有序中相因成习,化人育人。曾经,清明时节,由于部分市民无法上坟祭扫,为了表达心意、寄托哀思,只好随地烧化纸钱冥币。于是,黄昏时分,寻常巷陌,一度“浓烟漫漫、火光熊熊,人行步道板被熏黑,行道树被烤焦,街口灰堆遍布……”“森林消防严阵以待,城管部门焦头烂额,环卫工人饱受其苦……”不文明的祭祀活动,难以传承文明“正能量”。在不提倡“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的严令时,我们应当提倡祭祀新风,教育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多些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络祭祀,就能让随机随意烧化纸钱冥币的“清明劫”不再重演。

新时代是文明的时代,文明城市应当有文明的风景,文明市民也应当远离陋习恶习,追思怀远,传承文明,“清明”之风,即可蔚然成风。(方文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