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5月1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两国核能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开工仪式。(5月19日 新华社)
能源合作一直是中俄两国务实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范围最广的领域。核能合作是中俄传统优先合作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受到两国元首高度关注。2018年6月,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见证下,双方签署了核领域一揽子合作协议。此次田湾核电站7号、8号机组和徐大堡核电站3号、4号机组开工,是中俄迄今最大的核能合作项目,代表着两国务实合作的高水平。既展示了中俄在高端装备制造和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合作成果,也将助推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提质升级。
中俄“核”作,有助构建稳定绿色能源结构。核能具有清洁高效的特点,可实现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大规模能源供给。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建先进核电,可增加电力需求高负荷地区的低碳电力供应,缓解周边地区的清洁供电压力。4台核电机组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376亿千瓦时,对于改善地方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布局,保证电网安全及能源供应安全,促进地方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核电因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生态效益好、产业带动和经济拉动作用强等特点,中俄合作开展核电建设对促进地方和区域经济增长、拉动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创造就业等方面贡献明显。
中俄“核”作,打造全球核能合作典范。此次中俄合作一次批量新建4台核电机组,从全球看也是单位时间内最大规模、投资密度很高的项目,为全球核电发展低潮增添了一抹亮色,有利于提振全球核能国际合作的信心。当前,中俄探索并开启新的核能国际合作形式,双方发挥互补优势,坚持安全第一,高质量、高标准打造核安全领域合作全球标杆。拓展核领域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世界核能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坚持创新驱动,推进核能产业和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将为全球核能创新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中俄“核”作,有助推动全球“碳中和”。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此次4台核电机组开工,表明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定绿色发展的决心,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有力担当。4台机组投产后,可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68万吨,将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重要贡献,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共同的任务。中俄积极推进更多低碳合作项目,合力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均衡普惠、开放共享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更多方案,为实现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建设性作用。(周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