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遗体器官捐献登记人数近万人 “生命的馈赠”还需更多接力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已经离开,但身体的一部分已经化作“礼物”,馈赠给最需要的人,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遗体器官捐献者。遗体器官捐献,是用最博爱的胸怀谱写人间最精彩的乐章。近年来,港城不少人选择将这份大爱延续,目前,港城成功实现器官捐献报名登记9436人,遗体捐献报名登记135人,成功实现遗体捐赠28人,器官捐献44人。

留下大爱在人间

26岁的张女士,近日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一张身份证大小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每次看到器官捐献延续他人生命的报道,内心都会很触动,特别是那些偶遇意外或是身患重病的孩子,在承受巨大的悲痛时,家长们的那份大爱,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她笑着说。有这个想法好几年了,终于成功实现登记拿到登记卡,算是了了一件心事,如果有一天生命结束了,但是身体的某些器官能救治他人生命,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在港城起步不算早,其中遗体捐献工作起步于2006年,而器官捐献从2015年才开始。但是这几年来,大家对遗体器官捐献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截至目前,港城成功实现器官捐献报名登记9436人,其中30岁以下5386人;遗体捐献报名登记135人。成功实现遗体捐赠28人,器官捐献44人。

为了给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家属及社会各界提供一个良好的缅怀纪念场所,2011年,市红十字会在青龙山公墓建设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纪念园,每年清明节都会举办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缅怀纪念活动。5米高的五莲红石纪念碑上刻着“遗体捐赠纪念碑”字样,在纪念碑的右侧设置了一面纪念墙,墙上刻有捐赠者的名字,有八九十岁的老人,有仅几月龄的婴儿,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份无私奉献的大爱。

“人一旦走了就什么都没了,不如捐献出去发挥最大功能,百年之后,我希望孩子们能帮我把遗体捐献出去。”西苑社区七旬老人陈大爷在市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老人的想法很简单也很伟大,他跟家人多次商量遗体捐献的事,最终成为登记志愿者,就是为了给社会最后的贡献。

志愿者成功捐献存在诸多变数

2009实现第一例遗体捐献,但是直到2013年,遗体捐献累积5例,到2016年才有了较大的突破,当年共接收5位意外事故逝世志愿者捐献器官,接受志愿者捐献遗体6例,器官、遗体年度捐献的数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最高纪录。目前,港城登记在册的遗体捐献志愿者有135人,器官捐献志愿者9436人,这个数字不算多,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登记过的志愿者都能在最后实现真正的捐献。因为从申请登记到最终实现捐献,其间存在很多变数。

在市红十字会,笔者翻看了市志愿捐献遗体申请书,在这份表格里,除了申请人填写相应的基本情况,还需要申请人直系亲属的签名。“表格发出很多,真正能再反馈给我们的不多。”市红十字会赈济部副主任刘庆表示。虽然申请的流程不复杂,但是直系亲属都同意是一个比较难过的坎儿。在“直系亲属情况”这一栏中,捐献者需要争取到自己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等多方面的“同意”,最终才得以完成自己捐献申请表的填写,只要有一个亲属不允许,捐献志愿者都无法实现其捐献的愿望。

在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中,有年迈的夫妻,有母子,有年轻的学生,每一个决定捐献遗体的志愿者,在下决定之初,必然有着许多的想法,他们满怀激动,甚至是冲动,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邻居的劝说,都有可能让捐献志愿者改变初衷。在刘庆看来,子女的反对她是十分理解的,越是亲属多的,意见必然更加不好统一。家庭成员几乎通过,仅有一位不同意签名的情况,他们也见过。

而器官捐献对于志愿者要求相对更高,老年人、患有一些身体疾病的人都无法实现捐献,目前成功实现捐献的志愿者主要是一些意外事故患者。可喜的是,近年来加入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目前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中,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更是占比达到57%。

爱的传递需要更多支持

刘庆介绍,这些年在遗体器官捐献宣传上,各级红十字会、志愿服务组织都在积极推动和宣传人体器官捐献相关法律法规,以不同形式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与群众进行现场解答,通过各渠道宣传,使人们对遗体器官捐献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潜在捐献者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支持这项事业。但是器官移植存在的巨大缺口以及医学教育和研究中人体解剖学标本过于紧张也是不争的事实。

“器官移植是器官衰竭终末期患者的一大生存希望,但中国器官移植仍存在需求和供应失衡的困境。目前,中国每年约有30万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患者,但仅有1万多人能有机会获得器官移植,供需比例为1∶30。”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国,但器官移植仍然供不应求,加上患者数量庞大,器官严重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落户港城后,学校在2014年11月成立了红十字遗体接收站,在市红十字会和学校的紧密配合和沟通下,遗体捐献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一些志愿者敢于打破习俗捐献遗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市医学教育和研究中人体解剖学标本过于紧张的状况,但遗体捐献数量缺口仍很大。

“医科大学是培养医生和医学科研人才的地方,而解剖课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离不开遗体捐献者的支持,对社会而言,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着极大的贡献。”康达学院遗体捐赠中心老师介绍。医学界把遗体捐赠者尊称为“大体老师”,每年都需要大量“大体老师”用于教学,理想情况下,三到四名学生共用一例供体,但实际情况远远达不到,目前遗体接收站只有30多个“大体老师”。虽然近年来加入遗体捐赠的志愿者在增多,但对于教学需求来说,缺口还很大,在向他们致敬的同时,也呼吁更多市民加入遗体捐献队伍中来。(袁春梅 曲波)


总值班: 王夫成 曹银生     编辑: 张笑爽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