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当“袁隆平星”在浩瀚宇宙中闪耀光芒的时候,当“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时候,当我们想起“稻花香里说丰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时候,袁隆平的名言金句就成了各行各业“稻田守望者”的座佑铭: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务实,奋斗者的自觉追求。“我说电脑很重要,但是电脑里面长不出水稻;书本知识也很重要,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你必须到田里面,才能种出水稻出来。”在获颁“共和国勋章”之后,袁隆平说:“回去第一天就要去下田!” ;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君子务本,本立而“稻”生。“只有稻田里才能长出水稻”,这是朴素的真理,坚持这个真理就能自觉摒弃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任何远离“稻田”者,都不会得到丰收的“稻谷”。蒲松龄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袁隆平正是以这种近乎痴迷与深情的酷爱劲头,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仍然关心天气,关心杂交水稻。“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
克难,奋斗者的自觉担当。“结果一抽穗,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迟的迟,没有一株有它的老子那么好”,“后来人家讲风凉话,‘可惜人不吃草啊,人要是吃草,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失败和困难,总是横亘在前进的道路上,考验着担当奋斗者的追求。克服困难,不怕失败,奋斗者、前进者、坚持者,才有可能成为成功者。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多年的实践证明,杂交水稻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一稻济天下,袁隆平攻关,突破;突破,攻关,结出了更为丰硕的成果: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000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杂交水稻已经在印度、孟加拉、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大面积种植。
攀高,奋斗者的自觉超越。袁隆平说过:“像贪财的人有百万想千万,千万想一亿。我这个就是贪产量。到了几百公斤贪八百公斤,八百公斤贪九百公斤,九百公斤想一千公斤。最后一千二百公斤(每亩),十八吨(每公顷)。”“不满足”“贪得无厌”是个贬义词,但用在奋斗者身上,却成了进取的追求和成长的阶梯。在袁隆平杂交水稻没有研究出来之前,国际权威科学家普遍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后几十年,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如今,山坡上、水田里、盐碱地,稻禾摇曳,稻香四溢。看着风吹过稻田,“袁隆平星”更为明亮、更为璀璨。平凡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端碗吃饭的时候,更应当汲取一种精神力量,鼓舞自己在本职岗位上做爱岗敬业的“稻田守望者”,以其不息的奋斗和攀登,收获更多的精神稻谷和希望种子。(方文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