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国家出台生态补偿新机制 港城如何唱好生态环保大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的出台将完善我国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健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协同发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当前,连云港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必须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保等因素。我市如何将国家政策内化为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认为,关键是要落实主体功能区的定位,确保承担增长的主要园区加速发展,限制区域有节制发展,从而促成城镇化、农业化、生态安全三大战略格局基本形成。

补偿机制将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根据我市“十四五”规划要求,我市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区域为“一区一带两轴”,即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要素集聚的规模优势,不断强化以中心城区、赣榆片区和徐圩片区为核心的连云港都市区中心功能和发展密度,提升发展位势和综合带动能力;继续深入挖掘沿海发展带港口、岸线等优势,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和组团开发,打造重化工业基地和区域航运物流中心;稳步推动东陇海发展轴和宁连发展轴串联发展,向西融入淮海经济区,向南融入长三角。

  随着国家推行新的生态补偿制度,这些区域需要在全市的经济发展中承担更重的责任。专家表示,根据国家生态补偿机制要求,未来限制发展、禁止区域将坚守环保底线,更多的发展任务将交给重点发展的园区、集中区等区域。这就对我市目前开发园区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过去,一些低质招商、亩产不够的项目需要坚决拒之门外,招引一些体量大、创新元素多、经济效益好的项目。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机制建立将要求相关的园区实施更加严格的环保制度。以海州区蔷薇河流域生态补偿试行办法为例,海州区政府每月根据蔷薇河流域相关断面监测数据和对应所在排污口监测数据,分别对相关镇街、工业园、岗埠农场给予资金奖补。日常监测主要对每个排口外侧即排口与河流交汇处(在汛期等特殊情况下,根据情况确定取样位置)进行水质监测。当月监测数据达到排放河流考核要求水质的,奖励额为保证金的50%;劣于排放河流断面水质标准一个等级扣减额为保证金的10%,低两个等级扣减额为保证金的30%;出现劣V类,一次性扣完。这就意味着相关园区如果出现影响水质的问题,将影响相关专项资金的使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园区必须要上马相关的环保设施,监控企业的废水排放行为,坚决堵住环保漏洞。从发展层面来看,相关园区必须放弃小、乱、散的产业,集中力量攻关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用创新集成增长效应取代简单的规模扩张效应。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多元化补偿

  今年,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开展连云港临洪河口省级湿地公园自然资源所有权首次登记。这次登记主要内容为单元内的水流、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和自然生态空间,涉及连云区、海州区和赣榆区。

  为什么要进行登记呢?专家介绍,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是为了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对履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义务的权利主体给予合理补偿。未来,我国将在合理科学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建立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逐步开展市场化环境权交易。为此,连云港要鼓励地区间依据区域取用水总量和收益,通过水权交易解决新增用水需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在生态环境质量达标的前提下,落实生态保护地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积极探索连云港融入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案,为未来交易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我市相关部门要积极地同金融机构对接,研究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探索参与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相关部门要把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机制与模式创新作为绿色金融创新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符合绿色项目融资特点的绿色信贷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参与生态保护补偿。

  专家提醒,生态功能区要注意,进行生态补偿并不意味着这些区域不发展了,而是要通过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培训,引导这些区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扩大绿色产品生产。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试点。以赣榆黑林为例,这里是小塔山水库重要的生态涵养区,近年来,通过发展绿色农业,不仅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而且也守住了环保底线。接下来,我市相关部门要抓紧研究生态涵养区发展方案,保障这些区域有序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将成为港城共识

  在加快完善城市配套生态补偿机制的同时,我市还需要逐步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绿色产品认证及标识体系,健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特别是要关注建立和完善绿色电力生产、消费证书制度。

  目前,我市各大园区、各大企业正在积极推进低碳绿色生产方式变革。2020年,正大天晴投资600万元、年均发电量约140万千瓦时的光伏发电站并网发电。作为我市医药企业中第一家成规模应用的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标志着正大天晴的清洁能源建设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据悉,正大天晴的光伏发电站安装在海州厂区车间、高架库屋顶,年平均发电量超过140万千瓦时。在正大天晴看来,厂区安装光伏发电站,不只是一笔经济账,还出于对环保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我们利用厂房屋顶的闲置面积建设这个光伏发电站,同燃煤火电站相比,每年能为国家节约近500吨煤。”负责项目建设的机电工程师算了一笔账,“同燃煤火电站相比,我们的光伏发电站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约42吨,减排二氧化氮约4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26吨。”

  今天,越来越多的港城企业开始将绿色低碳生产模式融入企业发展中。

  盛虹正在建设的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677亿元,其中环保投资43亿元,占项目总投资额近6%,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为了将绿色低碳做到极致,盛虹还在行业领先的装置上持续进行优化,实现了源头削减、过程管控、循环利用,达到了节能、减污、增效的目标。旗下斯尔邦石化的废酸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采用14项国际先进技术,实现“三废”再生产循环利用,各项措施实施后节约标煤2.2万吨/年。

  专家建议,我市应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我市低碳环保、生态补偿相关机制,确保国家相关的环保政策落地落实。(□ 周莹 连发 王从帅)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