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给算法戴上“紧箍咒” 化无形为有形

【连网】  2022年3月1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服务规范,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规避监督管理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将算法装进法律的“牢笼”,遵纪守法才是正道。我们身处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新概念的普及推广,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术语“算法”,可以推测出用户可能喜欢的内容并进行精准推送。一批短视频、网购、新闻类平台也因此迅速崛起。但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大数据杀熟”、流量造假、诱导沉迷等不合理应用也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烦恼。有鉴于此,《规定》的推出恰逢其时,明确要求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和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地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将算法加上制度的“枷锁”,有序运转才是正义。具有算法功能的短视频APP、网购、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大多宣称“我们不生产新闻,我们只是新闻的搬运工”。但实际上,许多平台“搬运”的内容存在大量来源不明、标题党,甚至经查证属于网络谣言,给网络空间带来负能量。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有七成受访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算法技术运用的前提是求真务实,给用户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各类信息资讯,而不是纯粹为了蹭流量、赚点击量,以及最大化获取经济利益。《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服务规范,要求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

将算法纳入监管的“篱笆”,造福社会才是正途。毋庸置疑,算法作为一种新技术,以今日头条、抖音、美团等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算法引领全球行业发展,TikTok更成为2021年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互联网网站。但与此同时,部分算法频繁推送同质化内容、给未成年人主动推送游戏、暴力等不良信息,均引起用户较大反感。这些都值得我们警惕,算法的“读心术”作用十分强大,但要用在造福人类的正途上!此次,《规定》明确要求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以及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算法很强大,运行有规矩。看似无形,实则有形。中国企业深耕“算法”多年,在国际上已经初步构成互联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更需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成果。希冀在《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政策支撑下,在执法部门的依法监管下,让“算法”回归本源,才是正确之道。(易水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