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一粒“小种子”,民生“大希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关键在于,在落实“藏粮于地”、严守耕地红线这个要害的同时,把“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好,紧紧把握住种源安全这个要害。种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与耕地同样重要的地位,一个都不能少。

良种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希望,更是奠定农业大国的基石。回溯我国种业发展史,种子及其更新换代,在我国粮食产量不断飞跃,百姓餐桌日渐丰盛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自给,玉米、大豆、生猪等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目前,外资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的3%左右,进口种子占全国用种量的0.1%。总体上,我国种子供应有保障、风险可控。

根本上,种源安全的这些成效得益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让种子能在更广阔的大地生根发芽,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在当前,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具体看,“大食物观”下,种源安全涵盖了粮食、蔬菜、畜禽等多个食物类型的内容。目前我国小麦、水稻两大主粮装上了“中国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但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方面育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部分畜禽种源还依赖进口,百姓餐桌上的蔬菜仍有一些依赖“洋种子”。如果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出现极端断供情况,虽不会“一卡就死”,但会影响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把农业“芯片”牢牢握在手中,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要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背景下,种源安全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去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这份行动方案,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

推动种业振兴,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重点建好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三大种质资源库,为加快种业创新储备战略资源,打牢物质基础,建设好国家现代种业基地,为农作物育种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试点等举措,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可喜的是,今年3月1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施行,强化了原始创新保护,加大侵权赔偿力度,种子的知识产权保护再升级,为种业科技创新穿上了法律“护甲”。

种源安全,最终关系着民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以“大食物观”看,步入小康社会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止于“吃饱”,更要“吃好”,对食物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品质化,都需要切实回应和满足。中国人的“米袋子”“菜篮子”,要主要装上“中国的粮”“中国的菜”,这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国之大者”、民生大事。而这一切的实现,都要从一粒“小种子”出发,其从根本上关系粮食安全,更承载着民生“大希望”。(饶芷葇)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