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人民快评:灾难报道要守住道德底线、遵循新闻伦理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2日晚直播梧州空难核心救援现场中出现暖心一幕,总台记者直播时捂住乘务人员证件,示意镜头避开。记者这一举动让许多网友感动。

连日来,梧州空难引发舆论持续关切。搜救情况进展到了哪一步、有无发现幸存人员、何时查明事故原因等等都为人热切关注。

132人生死未卜,不仅亲人煎心,公众也颇为牵挂。在守住道德底线、遵循新闻伦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呈现有价值的信息,确有必要。但是不能以报道为名过度挖掘机上人员的隐私,也不能因报道之需而构成对机上人员亲朋的侵扰。

灾难报道有个公认的原则要求:最小伤害。也就是说,报道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这篇报道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是否让他们的亲属感到不安,以及在采访过程尽可能地不冒犯遇难者亲属,不让他们感到为难。

一边是追踪事故的核心信息,特别是聚焦人的命运,这是媒体的一项基本责任;另一边却因过度挖掘而可能伤害到当事人,这就背离了报道初衷。当然,如何守住边界,并不容易。面对可能出现的质疑,媒体索性袖手旁观,虚置了自身定位,也不可取。

曾有学者认为,在重大灾难时刻,媒体和新闻人不能刻意追求轰动效应、注意力效应。事实证明,不挖掘隐私、不侵扰受害者亲属并不等于不能呈现好的报道,也不等于无所作为。

在灾难报道中,不猎奇,不陷入低层次的八卦模式非常有必要。掌握好报道的尺度,进行有价值的反思和追问,才能赢得普遍尊重。

这场空难的搜救工作、事故调查都还在进行,解开谜团,需要时间,也需要更专业的知识。把目光聚焦在对生命的搜救上,不对他人造成二次伤害,显然更有意义。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人民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