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又到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思慰逝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的文化传统。然而当前疫情局势还在蔓延,为巩固疫情防控来之不易的成果,应转变上坟、摆供品、插花甚至烧纸、放鞭炮等传统的“形祭”习俗,转而倡导绿色、适度、节俭、环保、生态的“心祭”祭拜形式。以“心祭”代替“形祭”,形式虽减,心意不减。打破陈规,用真心缅怀先人,践行新形势下文明绿色祭祀新途径。
清明之“心祭”,是厉行文明祭祀之需。古人云:“祭祀重在心,除此不在金。”清明祭祀真正意义并不是给亲故先烈们多少物质“馈赠”,而是要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把我们的敬畏之心变成激发动力、开拓未来的一种责任和担当。进入当代文明社会,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应该用更多适应当下价值理念的文明绿色方式,来继承像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文化之内涵。简而言之,不归乡亦可祭拜,不扫墓亦可寄托思念。只要心灵永恒,清明祭扫又何必在乎形式。即使在任一处闭目肃穆追思,让祭奠怀念之情涌上心头,让孝与爱回荡于灵魂深处,多发一些来自内心的虔诚“心祭”,它同样可达到清明祭奠的意义。
清明之“心祭”,是继承英雄遗志之需。相传清明节便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感激、纪念舍身相救的介子推而设立的。我们要把清明节过成“感恩节”,在心里由衷地感恩英雄们的无悔付出。我们悼念那些在疫情中牺牲的人,感恩奋战在一线的钢铁战士以及积极配合的14亿华夏同胞。“心祭”重于“形祭”,生命至上,为守护我们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我们应珍惜英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政府的相关举措。毕竟文明祭扫,生者的健康平安,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缅怀与告慰。
清明之“心祭”,是铭记谆谆教诲之需。就个体而言,我们当然不能放下对先辈的怀念追忆,但追思方式有多种,发自真心的“心祭”远比非要到坟前的“形祭”更有意义。我们通过祭拜,重温家规、家训、家风,传承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孝父母、敬老人、睦兄妹、担当兴旺家族的责任;发扬好的家风,吃苦耐劳、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自强自立。通过祭拜,表达和释放我们细腻而真挚的情感,并通过情感的追思升华,砥砺人生,积极进取,尽己所能地挑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重担,为亲人及社会作出自己的最大贡献。(潘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