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让“文物数字化”成为惠民工程

日前,市博物馆完成了馆藏一级文物西汉尹湾汉墓简牍的数字化制作。据悉,这批简牍出土后,该馆即对其进行数据、照片的采集,并用亚克力匣封充氮保护。因有匣封,近30年来无法更为有效、清晰地呈现这批简牍。随着3D计算机图形、高分辨率渲染、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和日益成熟,如今可实现对文物的高清呈现,甚至是三维立体展示。可以看出,文物数字化建设,让文物更为“长寿”,也带来更多惠民红利。

  众所周知,作为历史文化精神的载体,无数的历史文物都发挥了记录历史、展示文化、承载灵魂的实际效用,但因种种客观原因,有时候并不能全面、有效地去展现这些文物的真面目和各种价值所在。甚至为了保护需要,不得不被“束之高阁”,难揭面纱。数字化保护技术,为这些文物的复原和传承提供了良好契机——在健全文物信息档案的同时,还能服务于文物保护方案设计、修复效果的仿真实验、文物演变推理、影响文物变化的因素分析等,甚至进一步拉近这些文物与广大市民的距离,让文化惠民“触手可及”。

  笔者曾前往我市东海水晶博物馆参观,在“开天辟地厅”,看到了通过三维控制技术,动态演示水晶形成的历史过程。这无疑为受众提供了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的文物信息产品,提高了文化遗产的亲近度。实际上,这仅是我市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一个创新尝试,想要获得更广泛的运用,依旧任重道远。

  据了解,我国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渗透在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征集、展览展示陈列、文物保护利用和修复、安全生产及设施设备管理、公共教育服务等各个领域,但目前仍存在技术手段单一、专业人才缺乏等普遍性问题,还存在交互性差、共享性差等问题,即缺乏有效变现和利用,这也是我市“文物数字化”方面面对的共性问题。基于此,我市文物事业需强化改革创新,开辟新路径、提升新能力,强化“文物数字化”成果转化,实现与其他行业领域的交互、交流与共享。

  笔者以为,除对文物进行数字信息采集外,还可探索实施文化遗产云建设工程,集合先进科技新手段、丰富内容供给新样态;将文物与文创嫁接、与旅游融合、与科技联姻、与教育衔接。比如年初,西安曲江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就推出全球限量发行的“〇宇宙·千宫系列”数字藏品,登录淘宝阿里拍卖平台后,3万份藏品累计9分钟就全部售罄,大明宫也成为我国首个自有店铺实现万份数字产品上架并售罄的文旅单位。此外,河南博物馆的“妇好鸮尊”IP孵化及文创研发项目、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红岩影像虚拟体验项目等,都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赋予文化遗产以新的活力,从而打造出“文物数字化”的惠民工程。(□ 张晨晨)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