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上,民主路老街荣获我省首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近年来,民主路老街在非遗保护方面走出了一条有文、有味、有温度的独特传承之路,打造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活态非遗传承区域立方体。
漫步在这条百年老街上,你随时可以看到无数年轻人的面孔,他们或者流连于近似“潮玩”的非遗衍生产品,或者直接化身新生代非遗传承人,为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奔走呼号,这与非遗一直以来给人的那种“古老、刻板、稀缺、过时”的标签,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观感。大家惊喜地发现,非遗这门老手艺,正被年轻人赋予新的时代活力。
首先,网络是助推非遗传播的快捷通道。据2022年1月发布的《2021抖音数据报告》显示,在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平台目前的覆盖率已经高达99.42%,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49%,累计播放量同比增长83%。一叶知秋,足以说明网络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起到了多大的宣传作用。同时也因网络特有的动态性、交互性,让非遗的传播摆脱了扁平化的包装,变得立体可感。那些年轻人通过到各地旅行旅游,游老街、钻古巷、访问老艺人、体验老手艺,随走随拍,随拍随发,让非遗的魅力传遍世界各个角落,激发更多人了解非遗,让非遗传播生生不息。
当然,非遗要想长久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喜欢,单靠网络传播手段还不够,在瞬息万变的当下,必须以市场化思维,深度揣摩这些新时期消费主力的个性方针、审美偏好、价值追求等;要打破理念桎梏,不默守成规,不落于窠臼,始终与他们求新求变求异求快的思维同频共振,让创意引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独特的非遗产品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比如近来时兴的“汉服热”,就是一种充分迎合年轻群体而获得强力输出的典型案例。要知道,与汉服相关的非遗,包括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蚕桑习俗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服饰类项目达12项,列入国家级的则达225项,皆为非遗门类的美学范式。但在几年前,汉服普及还算小众,甚至可说是无人问津。近些年,由于ACGN文化的助力,以及“国潮文化”的进一步推波助澜,汉服文化算是彻底“出圈”,由此也把绵长的传统文化精神通过这一唯美的服装样式,不断植根于一代又一代国人心中。
一言以蔽之,只要抓住年轻人,让非遗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那么就不存在“传承不下去”的窘境。当然,对于本土和周边一些非遗项目仍存在“后继无人”的问题,这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发问:是否在传承上,还在一味采取“圈地保护”的传统策略,进而忽视了一个问题,这些非遗项目本身就是因其便民利民的实用价值,而不断传承至今的,失去了这层价值,那便只能偏安一隅,不断落灰,乃至被人遗忘。所以,当前形势下,只要有创意引领、时尚加盟、生活融入,用途上便民、价格上亲民、功能上悦民,非遗,又何愁不受年轻人喜爱。(□ 张晨晨)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