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云港日报》刊发了一篇名为《后备厢里的城市“烟火气”》稿件,聚焦我市出现的“后备厢集市”现象,该文认为这是我市“地摊经济”中的一道活力源泉。众所周知,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地摊经济”无疑是解决老百姓就业难题的一剂“药方”,它依靠形式灵活、机动性强、门槛不高的特点,成为当前不少地方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归根结底,无论是“小地铺”,还是“小推车”,抑或是当前热火朝天的“后备厢集市”,都只是促进消费、增加就业的不同表现形式。
当然,“后备厢集市”在染上这么一层现实底色的同时,其挥发出来的独特青春文化气质和新鲜消费体验,也带来了“烟火气”和“新潮味”,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城市的“夜经济”,满足了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群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成为城市的一道新风景,也是拓展消费场景、提振消费活力的“微创新”。然而,其背后也存在一系列隐患。
无证经营、私自占道、噪音扰民等,这些容易给市容市貌与市民消费安全带来挑战的问题,其实也是伴随“地摊经济”而惯常出现的“固定隐患”。“后备厢集市”在运转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此类问题,更何况这种新兴业态在我市尚处“野蛮生长期”,相对缺乏有效的监管。此外,“后备厢集市”因单纯依托私家车来摆摊,机动性、灵活性极强,可以随时随地“熄火摆摊”。这种形势下,难免存在“一锤子买卖”的情况,甚至给一些缺乏职业道德或责任意识的摊主实施消费欺诈的可能性,一旦售出问题商品,他们可以随时“撤离”,此时的消费者想维权都找不到北。
实际上,机遇总是跟挑战并存,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后备厢集市”自然也不例外,它带来消费活力、促进城市文化格调提升的同时,也难免带来恼人的现实问题。这时候,就需要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以及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确保其良性运转。对于“后备厢集市”,我们不妨多一些包容,找到这一新兴业态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要想办法让这一新兴业态既能发挥优势健康成长,又能有效避免其野蛮生长所带来的问题滋生。
笔者以为,相关部门在对待“后备厢集市”时,可以“放管结合,张弛有度”。比如在这种自发的市场行为下,相关部门可以相信一些摊主的自我组织能力,他们本身或会形成某种拥有内部监督机制的行业自治体系。同时,还要积极统筹,配合“后备厢集市”进行一些选址的统一规划、科学布局,明文确定摆摊的路段和时段,做到便民不扰民。相关部门可以强化服务思维,因势利导,将这一新兴经济业态视作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孵化城市文化IP、打造时尚潮牌的角度,去积极培育和服务壮大。唯此,“后备厢集市”方可大放光彩。(□ 张晨晨)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