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00后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夏天走出象牙塔,迈向广阔的社会天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相比2021年增长了167万人,就业压力空前。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选择自由职业、慢就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有所上升,整体占比超过30%。
什么叫慢就业?这个最近几年渐渐流行起来的热词,是指既没有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备战考研考编、支教、创业考察等,游历思考一段时间,再考虑就业。
显然,这与“毕业即工作”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家长们甚至担心孩子这样下去“毕业即失业”。“努力考个好大学,将来毕业找个好工作”,仍是长辈们对于年轻人的期许。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下,人们对年轻人慢就业产生忧虑,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随着社会观念逐渐多元,选择慢就业的大学生数量正逐年增多。客观来看,慢就业并非不就业,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有些人考研失利,但不甘心,选择继续备考;有些人则为了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一心在家复习;还有人选择支教、游学、考察市场,或者通过剪辑、配音、剧本杀写作、直播等开辟一门喜欢的互联网平台副业,先半就业走走看。
相较于过去,当下大学生之所以敢于选择慢就业,其实也与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不无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慢就业可以给年轻人一个缓冲期,让有创业愿望的毕业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找准方向、提升自我、勾勒蓝图。
在这种情况下,不妨给慢就业一点包容空间。年轻人的成长需要时间,这离不开宽松宽容的社会环境,当然也需要多元开放的就业观念。用单一就业观衡量大学生就业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当然,用慢就业来作借口,消极逃避的做法也不可取,希望广大毕业生们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 王文)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