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前不久,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道道是硬菜,轻松成大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外卖团餐兴起、餐饮标准化发展、冷链物流技术完善,作为食品行业快捷消费形式的预制菜,以其方便、简单、快捷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喜爱。
行业数据显示,2022全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增速21.3%,全国预制菜产值增加了1200亿,预计到2026年,预制菜市场将超过万亿产值。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无疑释放出该产业发展将持续升温的强烈信号。
然而,在预制菜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消费者对预制菜产品却频频吐槽,诸如“菜肴名不副实”“食材不新鲜甚至腐坏”“添加剂过多”等,反映出预制菜存在着突出的行业问题。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预制菜消费者认为预制菜行业需要改进的问题,前三位分别是:预制菜的口味复原程度(61.8%),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问题(47.8%),预制菜向种类多样化发展(47.2%)。鉴此,预制菜行业要有针对性举措,加以改进提高,回应消费者意愿,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更好站稳和扩大市场。至少,有“三道门”需要迈过。
“安全门”。食品安全是预制菜发展的底线,更是消费者权益的保障。预制菜一头连着种植养殖,一头连着大众餐桌,是一个从原料端到生产端、物流端的全产业链条,涉及监管、标准制定、可溯源体系建设等系统性工作。这就需要在科技进步之下,运用“互联网+”智慧监管手段,通过“合格证+追溯码”实现产地准出、销地准入、产销衔接、全程可溯。比如,中国烹饪协会已制订发布的预制菜团体标准,一些地方制定了特殊禽类预制菜生产管理规范、酱卤肉预制菜生产过程质量规范等,要强化监督检查,确保预制菜的原料质量、污染物限量等符合标准。同时预制菜也要少些“添加剂”等“科技与狠活”,满足消费者日渐趋高的食品标准需求。
“新鲜门”。相对于传统“鲜炒鲜蒸”的现制菜品,预制菜一个最大缺点是不够“鲜”,味道与口感成为不少消费者心中的诟病。预制菜在便捷消费者的同时,企业首次加工后伴生了一个突出问题和挑战,就是消费者再次烹饪的快熟菜上桌后能不能保鲜。这个“鲜”,不仅包括食材的新“鲜”,更主要是味道要能够尽可能高度还原首次烹饪的“鲜”,在目前这仍具有相当难度,而突破这个难度,恰是预制菜的市场增长点。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和突破,尽可能保持菜品口感和新鲜度,满足消费者对预制菜“鲜”的需求,才能更好提高复购率。
“特色门”。当前预制菜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要多些地域饮食文化特色,少些产品同质化。可通过“一城一策”,围绕国内主要菜系和地方风味,结合地域食材特色,将当地特色农产品培育成预制菜产品。同时强化文化赋能,深度发掘地域预制菜的文化故事,打造一批具有地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预制菜品牌,提升预制菜的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让地域性的饮食文化名片,因预制菜的快速发展而充实新的内涵,获得更强的生命力。(花芃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