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建议鼓励各地积极争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金字招牌,促进梯田保护和保护性开发。(3月5日《新京报》)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其孕育形成并传承至今的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内涵丰富,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不仅在保障供给、保护生态、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在世界上深具文化影响力。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乡土中国”的概念,认为中国文化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换句话说就是农业文化,或曰农耕文化。当今,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技术进步、外来文化等社会因素以及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农业物种、传统生产方式、农业景观等农业文化遗产一定程度存在减少、减弱的情况,其中一些甚至有消亡的风险。
以农业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之一梯田为例。110年前,美国土壤学家富兰克林,考察中国古老的农耕体系后所著的《四千年农夫》,已成为美国有机农业的宝典。书中记录了中国江苏、浙东等地人们在梯田耕作的盛景。书中提到,在相对陡峭的地方,修整出平坦的梯田,种植水稻和茶叶,并在茶园里覆以稻草,既可以遏制水土流失,又能够肥田,这是华夏先民数千年耕作经验的总结和结晶。然而,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千年梯田,如今正面临着逐渐荒废、良田变荒野的困境。
这种情景,并非是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原罪。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具有结构合理的生态系统、多样产出的经济系统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系统,是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因此,保护传统村落,保存传统农具和传统农耕技术与经验等农业文化遗产,其实是保护过往存在的、当下被忽视的优秀生产生活理念和方法方式。
当下,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对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乡村多元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强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简言之,就是要通过保护农业历史文化遗产的方式,达到保护和承续农业文明的目的。而这实质上又是工业化、现代化背景下,一个关于农业农村发展、农民进步的宏大话题。当前,建设和美乡村正在推进,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则是一道绕不过的重大现实命题。
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与推进城市化、现代化,不仅不矛盾,而是很有必要。前者含蕴的生态、节约、精细等理念与精粹,融入后者则有益于后者更好发展,也有助于调谐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化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在此意义上,越是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就越是要留住乡愁,善待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这是一项不能回避的时代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传统农耕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文明起点和生存发展之根。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强化保护。如,通过“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文化展示活动,挖掘认定新一批农业文化遗产,丰富农耕文化展现载体和形式。结合农时、节气,开展特色农耕民俗文化活动,多渠道、全媒体宣传展示传播农耕智慧和风采。另一方面,要适度开发利用。如,结合打造农业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保护传统农业生产种植系统,保持乡村原生态属性,确保原产地认证产品品质。从当下出发,向未来前行,不断护“根”壮“根”,永葆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力。(花芃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