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漫评:高校“春耕”实践课堂培养“农”的传人


“春风得意正少年,我上春山约你来见……”春耕进行时,“上春山”的风吹进了校园。春季学期开始,省内多所高校推出特色劳动实践课程,开启一场春意融融的“挥汗之旅”。(4月8日新华日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耕,作为一年耕作的起点,凝聚着人类千百年来与土地和谐共生的智慧。不识农时,抓好春耕春管,关系全年粮食丰收大局;春耕正当时,农忙好时景,高校“春耕”实践课堂,既可以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也是赓续农耕文化、培育“农”的传人之举,助力建设农业强国、走好农业现代化之路、守护“中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


掌握农业技术、体验农耕生活,是一堂务实的社会实践课,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向来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地位。春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不少学校没有开设农学专业,但开设“春耕”课堂,让大学生“进田间”“上春山”“会农事”,感知厚重的农耕文化,激发对自然、对农耕、对劳作的敬畏与热爱,既是国情教育也是文化传承,既是劳动技能锻炼更是劳动修养提升,在学子心中播下知农业、爱劳动、懂珍惜的种子和希望。


“春耕”实践课上读懂春种秋收,就是读懂脚下的土地,就是读懂肩上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看着生长茂盛的竹子,我们也‘读懂’了它的坚韧不拔。”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与设计专业“搬”进山坡竹林里的“春耕”课上,一位学子道出了自己从大一时不敢下手到现在可以独立挖笋的青春记忆,无疑颇有代表性、颇能引发学子共鸣,也很能说明“春耕”课之于学子们的启迪、教育和磨砺价值。耕耘在“田间地头”的劳动基地,参与劳动实践,播种勤劳种子,体验春耕劳作,感受开犁喜悦,不仅让学生“动”起来,学到了农事技能、务农本领,也让书本知识“活”起来,助力青春更好地拔节生长。


唤醒乡土情结、接力科技兴农,更多“农”的传人播种丰收新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呼唤更多爱农村、懂农业、会农事的“新农人”。无人机播种、工厂化育秧、大数据研判下苗……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新农具、新农活、新农资不断推陈出新,“会种地”变“慧种地”成大势所趋,高校“春耕”课堂也是孵化“新农人”和“新农技”试验田,有望助推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新生代农民,为建设农业强国接力贡献智慧和汗水。(高谭)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