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聚力“活起来”,让文化遗产“一路生花”,时刻不能松劲歇脚。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在文化遗产一脉相承里,中华儿女读懂厚重的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守好“根”与“魂”并使之在新时代大放异彩,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文化遗产“一路生花”,才能更好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进而理解未来中国。保护是基础中的基础。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经过20多年的工作,实证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脉络,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新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我国建立了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世界遗产总数达57项,“十四五”以来组织实施1500余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孔府档案、战国楚简等6.2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和出土文物得到修复,文物保护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
从《只此青绿》到《中国诗词大会》,传统文化一步步“火起来”,不再是以往的“束之高阁”,而是走向万千大众,增添了诸多烟火气,激起了受众广泛的情感共鸣,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进而引领文化认同。实践证明,创新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走向群众则是“一路生花”的重要路径。推动数据采集、智慧融合、互动展示、活化利用有效融合,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人们将越来越多地触摸到有温度的历史。而推动人人参与保护传承,人人共享保护成果,则将让人们在参与中了解,在了解中热爱,主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故纸堆”焕发出新生,“老古董”活化在新时代,既需要向内深挖,也离不开向外广拓,激活无限保护传承利用的潜能力量。主办2004年第二十八届和2021年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参与制定1994年《奈良真实性文件》、2005年《西安宣言》、2007年《北京文件》等世界遗产领域重要文献,中国行动始终“在线”。目前,我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文化合作,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在一系列扩大对外交往中开出中华民族文化之花。建设合作机制,加强技术合作,汇聚共同守护的合力,将浇灌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日益绚丽的花朵。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聚力“活起来”,高质量推进保护、传承和利用,让文物和文化遗产与时俱进“一路生花”。(甘燕)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