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加长”课间“动”起来,校园“动景”美起来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提供更加从容的课间时间,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具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课间虽小,但一直是学生、家长、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关键小事”。近日,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北京、天津及山东青岛等地义务教育学校,对课间时长进行优化调整,从原来的10分钟增加至15分钟,这样学生们在每个课间都能享有较为充裕的休息时间,同时也能进行适量的身心放松和运动。在“加长版”的课间中,让学生们真正“动”起来,这不仅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标志着教育教学从“管理导向”向“育人导向”的转变。


让“加长”的课间真正“动”起来,首先在于老师们要“心”动,明白“多”出来5分钟课间是让学生增加户外运动,而不能将“课间延长”作为教学拖堂的理由。专家进行的学生注意力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小学生能够保持大约十分钟的高度精力集中。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授,只注重“满堂灌”、而不组织活动,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让课间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生理、心理的调节作用,“加长版”的课间就不能缩水。经过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学生在十五分钟的课间真正“动”起来,既能通过与同学间的交流调整情绪,还能以适量的活动增强体质,对于预防“小胖墩儿”和学生近视,都能产生积极效果。


既要在姿态上支持,对课间“加长”有“心”动,更要因校制宜地落实措施,在落地见效上有“行”动。在此之前,不少学校之所以难以让学生们告别“课间圈养”,学生的课间时间不能有效“动起来”,除了缺乏教育主管部门出台课间调整安排要求,还有不能保证活动场地、担心学生“动起来”会增加安全隐患。通过错峰或划分活动区域,让学生分批走出教室活动;开展跳绳、踢毽子、武术等不受场地约束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式,让学生们的课间张弛有度;适当改造学校空间,增设富有趣味性的休息场所和棋类等娱乐教具……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采取实际措施,促进课间时段校园“动图”上新。


把“加长”至一刻钟的课间变成很好的育人载体,需要老师们转变角色定位,从之前的管理者变成课间活动和休息的共同参与者。在教师方面,积极落实五育并举,重塑教育生态,保障学生休息权;在学校层面,探索安全设施质量建设、厘清安全责任、健全保险制度等多项措施;在主管部门方面,强化监督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严禁随意缩短学生课间活动时长……通过全面的思考和完善的制度设计,多方面努力以缓解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顾虑,让“加长”的课间“动起来”而不是“冻起来”,孩子们课间安全、有效活动,“动景”十足的校园就会更加美起来。(郧岗)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