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应用给大众带来便利和高效的同时,对于老年人而言,往往还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烦恼和阻碍,形成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应用必须“以人为本“,尤其是要顾及弱势群体的需求。
关心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是日益困扰老人、家庭乃至社会的真问题。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我们党和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要看到,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但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产品而成为社会“局外人”。智能化时代,如何破解“数字鸿沟”之困?不仅是智慧生活惠及更广泛群体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客观需要。
技术进步不应该是冷冰冰的,而应该是充满温度的,智能列车跑得再快,都不该抛下老年人。现实中,有的小区建立“红色代办队”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网购”等服务;一些医院在自助挂号机岗位设置专人辅助患者挂号……这些举措看似微小,但给老人群体带来的便利是巨大的。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单靠老年人自己的努力显然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多采取一些务实举措,这是精细化社会治理应有的温度。
进一步来看,智能化、数字化带来的“数字鸿沟”,是发展的烦恼,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从发展角度来看,让技术进步的脚步放缓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那么更应该让技术本身更具有包容性、普惠性。比如针对老年人需求研发相关智能化产品,再比如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普及网络设施、降低资费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新技术使用的门槛。与此同时社区多举办一些培训班,帮助老年人更好使用智能产品。社会公共服务在发展线上业务的同时,也要保留线下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或许能够为化解老人的智能生活困境打开新思路。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智能化时代不应该让老人成为社会“局外人”。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生活、为他们带来更多便利和幸福,这是包括家庭、社会、政府在内的共同责任。(□ 蔡佳美)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