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过度留痕,错错错 彻底无痕,莫莫莫


​(□ 戴作仁 魏吉珂)过度留痕是典型的形式主义,那么,一点痕迹不留,是不是就和形式主义划清界限呢?

  近段时间,笔者在基层采访就屡屡听到一种新的抱怨,以前是过度留痕,现在是彻底不留痕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番操作让基层工作更难了,甚至不知道工作该咋干了。

  以前,文山会海,基层疲于应付;现在,有的文件不再发到基层,变成电话通知、口头指令,一张纸片都没落下,但该落实的事情一件没少。

  以前,各种手机APP、微信工作群频繁打卡,基层应接不暇。现在,许多APP取消了,一些微信群也强行解散了,指尖负担是少了,但指尖上的便利也没了。

  以前,忙于各种考核,需要制作各种留痕台账;现在,不需要工作留痕,却要挖空心思应付如何考核。

  诸如此类的现象,基层还有不少。

  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

过度留痕既占用基层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让基层干部压力山大、苦不堪言。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破除过度留痕,破的是过度,除的是时时、处处、事事留痕,是要从根本上整治形式主义,而不是反对适度留痕,更不是一撸到底,一点痕迹不留。

相反,适度的工作留痕,不仅可以有效还原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而且有利于总结工作经验、查找工作不足,对推进工作是有益的。机械式地让基层彻底无痕,看似以高标准、严要求落实上级要求,让基层与形式主义割席断交。实质上,这是典型的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背离了破除过度留痕的初衷,走向了新的形式主义,折射出的还是错位的政绩观。

  凡事皆有度,浅则不达,过犹不及。立足实际,因时因事适度留痕,才是管理工作的科学之道,才是整治形式主义的治病良方。

  过度留痕要严肃整治,彻底无痕以新面孔粉墨登场,更值得高度警惕。彻底无痕貌似给基层减负,实际上是变相地增加了基层负担,制约了干群的积极性,对基层发展同样有害无益。

  过度留痕不可取,彻底无痕亦不可取,如何适度留痕,对基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简单地以工作痕迹论功行赏、评判是非,而要善于科学地,甚至是艺术地建立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

  适度留痕的度在哪里?看似没有明确的标准界限,其实答案具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之中。凡事种种,我们只需多几个扪心自问,答案不言自明。这些留痕是否工作必须?是否可以精简?是否赢得大家支持?只要敢于正视,勇于肯定,就是必要的适度留痕,反之则是无益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是制约基层发展的顽瘴痼疾。整治形式主义,我们既要重拳出击过度留痕,又要避免矫枉过正,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让基层不被形式主义束缚手脚,才能让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