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的植保机、拖拉机、插秧机等新型农机,一年四季在田间作业;无人机代人巡田,耕播机可一次完成旋耕、播种作业;收割时机器直接监测谷物破碎率、含杂率;收获的稻麦可通过运粮车直接送到农场烘干中心,烘干入库……如今,江苏共建设各类“无人化”农场283个,项目总投入8.72亿元,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人在屋里坐,机器天上走。建设“无人化”农场,让农民变成一个机器操作员,把人从繁重的田间劳动中解放出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智慧农业生产,从而解决农业生产缺“人”的问题,让科技走进田间地头,让AI赋能农业生产,为“大农业”增智添慧。
“无人化”农场,让农业从“靠人力、靠天吃饭”转向靠科学、靠技术。科学是一种先进理念,是创新、创造,正是因为科学,我们才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无人化”设备,在技术人员的远程控制下运用到田间地头,成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比如,在仪征市陈集镇现代农业园区现代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大屏上,各田块被标上不同颜色,左侧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等小气候环境数据和土壤湿度、墒情等数据实时更新,右侧大田、大棚的设备可实时控制。过去全靠“老农经验”,现在全靠“设定程序”,程序不仅是从上千年的传统农耕经验中来的,也是根据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自主把控温度、湿度、营养的调整,让农作物生长更均质化。这也就是仪征市陈集镇现代农业园区2022年才引进无人化农业机械,2024年“无人化”农场小麦亩产800斤—900斤、水稻1300斤,成为妥妥的“吨粮田”。
科技在变,农业在变,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的方式也应随之而变。曾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如今机器作业人不累、效率高,且更标准、更规范。辛苦的农业生产向来是“缺人”,引进机械进行田间作业是大势所趋。诚然,“无人化”农场蓝图令人期待,但在推进“无人化”农场的建设初期,面临着成本投入高、人才短缺等“缺钱少人”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先进的机械动辄投入成百上千万,而作为国计民生根本的农业却较难成为高效益产业。针对此矛盾,显然不能仅算经济账,而要有更长远的考量。江苏2021年起,多措并举加快“无人化”农场建设。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建设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项目,打造以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为支撑、智慧农机示范基地为节点的全省智慧农机示范推广应用网络。江苏不计成本,全力推进智慧农业,为的是让“中国碗”装上更多“中国粮”,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粮食产量更是突破1.4万斤,现代农业装备和技术的运用功不可没。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江苏“无人化”农场为“大农业”增智添慧,走在了全国前列,体现了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担当实干。加强技术研发、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加大补贴力度、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智慧农业为探索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只要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慧化水平,就一定能持续释放农业生产活力,让农民富起来,让农业强起来,让粮食安全更加稳固。(许云方)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