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大绿化观是一场生态长跑

春风催新绿,植树正当时。按照计划,我市年内将完成造林2.02万亩,其中城市园林绿化40公顷,各地绿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令人欣喜的是,建设者在潜心植树造林的同时,正在树立起栽植、养护并重和智慧治理的“大绿化观”。彻底告别贪大求洋和重栽轻管,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场城市生态长跑的本质。


  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到省级生态园林城市,我市近年来绿化造林工作突飞猛进,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凸显。尤其是城市园林绿化,推窗见绿实乃寻常之事。但不可否认,在阶段性创建过程中,我们也或多或少走过一些弯路。且不说每年新增绿地面积和植树数量等量化指标让基层单位绞尽脑汁,某一特定时段,局地大树进城和引进亚热带植物也曾带来后遗症。碎片化管理体制则加剧了责任真空,某种程度上的重栽轻管也削弱了绿化项目的生态效益。


  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大绿化观的角度,造林亟待从规模绿化转向硬核质量。港城乡土树种近年强势回归,无疑是节约型造林的清醒认知。实践表明,只有建立起覆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的全链条构架,才是真正完备的绿化责任体系。而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也需要创新,成都推行“社区园艺师”制度,通过培训适量市民监督员,促使社区绿地投诉率下降六成,参与式园林治理正在重塑城市绿化的价值逻辑,其成功做法值得借鉴。仅就城市绿化而言,港城今年新增绿地不及往年半数,建设者已把目光转向了精心管理养护。当人们能够像呵护新生儿般对待每一棵花草树木,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会呼吸的有机生命体。


  树立大绿化观是一场生态长跑,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城市治理智慧的升华。当然,绿化也不只是栽树种花,城乡路网建设、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管网维护等都是大绿化范畴。河道、地面和墙体应少一些硬砖水泥,多一些乔、灌、草、藤的“软覆盖”。要让城市融入自然,传承文脉,市民才能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场永不停歇的生态长跑,终将在时光淬炼中收获满城翠绿、万众健康。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