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烟火气”到“花香味”的转变,清明祭扫开启“换装秀”


清明时节,春风如缕,轻拂大地,雨丝又一次浸湿中华民族的乡愁。2025年的清明节已然将至,祭扫高峰也同步到来。在江苏,根据往年数据预测,今年全省祭扫人流将超过1000万人次。


清明祭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长久以来,殡葬领域存在一些陈规陋习和攀比之风,一些地区散埋乱葬、乱建坟墓时有发生,大操大办、高价墓地等现象屡见不鲜,带来经济负担,更与现代文明理念相悖。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倡树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理事,涵养和谐向善、孝老爱亲、文明治丧的社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清明祭扫为移风易俗提供实践契机和文化支撑。2025年3月江苏省民政厅印发的《2025年全省民政工作要点》对改革殡葬服务管理进行明确,要点提出研究编制“十五五”殡葬专项规划,推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骨灰安放(葬)设施建设管理、推进骨灰海(江)葬的实施意见等。这是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指示的实践脚本,即摒弃铺张浪费,将殡葬回归到缅怀逝者、传承情感的本质,又让全社会形成文明、绿色、健康的殡葬新风尚,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


回首20余年前,南京从2010年开始推行社区共祭,减轻公墓集中祭扫压力,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悼念亲人的新平台。常州市举行骨灰海葬活动,230多位家属乘船将120位逝者的骨灰撒向大海。时间仿若车轮滚滚,不停穿梭前行,文化实践紧跟节奏,不断衍生新样本,带来更新的思路与发展。当苏州胥陵文化的VR祭扫平台让海外游子“走进”故乡祠堂;当连云港生命文化馆的沉浸式生命教育让市民感悟真正的缅怀不是烟火缭绕,而是精神传承;当南京雨花功德园的区块链技术为每座墓碑建立数字身份证。科技也在重塑祭祀文化的表达方式,这种“科技感十足的清明”既延续了情感纽带,又突破了时空限制。


据统计,去年清明节,全省开放70个网络祭扫平台,祭扫数量达7.4万人次。“十四五”以来,全省采取不保留骨灰生态葬法的已有3万多例,每年生态葬奖补资金6000多万元;全省有生态墓园近千处,提供160多万个节地生态葬墓位。数据显示,去年江苏生态葬占比已达11.4%,今年预计将进一步提升。


今年清明,江苏省各地更是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祭扫形式。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望,从焚烧纸钱到敬献鲜花,从实地祭扫到云端追思,这场静悄悄的改变不仅守护着绿水青山,更让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在变革中焕发新生。从“烟火气”到“花香味”的转变,恰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生动注脚。愿清明的每缕“花香”,都化作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使慎终追远的精神在时代浪潮里,代代相传,永不落幕。(王秋颖)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