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清明寄哀思,“新”“心”相映更“清明”


春草绿,梨花白,风淡雨轻思故人。近日,民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全面做好2025年清明节祭扫工作。在倡导文明祭扫方面,通知特别强调要培育文明环保、简朴庄重的殡葬礼仪和治丧祭扫方式。


细雨润春山,哀思寄故人。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人选择网络祭扫、鲜花代祭、居家追思等方式缅怀先辈、追思先人、寄托哀思。当“互联网+祭扫”遇见传统追思,当鲜花祭祀替代纸灰飞扬,这个清明正成为观察社会文明进阶的生动窗口。“新”的祭扫形式与“心”的深情厚意同频共振,承载千年文化基因的清明节,正在完成一次文明的蝶变。


慎终追远处,文明开新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孔子两千年前道出的真谛,在今日依然闪耀智慧光芒。湖北孝感社区推出的“家风故事墙”,将家族记忆转化为道德滋养;苏州园林式墓园将殡葬空间转化为生命教育课堂。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用当代语境重构了“祭如在”的精神内核,让思念传递、精神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


纸灰化蝶去,心香永流传。“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古人笔下的祭扫场景,在今日已悄然蜕变。广州推出“云上思念”平台,海外游子能随时献花留言;成都公墓的“时空信箱”,让思念化作可触摸的纸质信件。当焚烧纸钱的火光被屏幕上的烛光取代,当震耳欲聋的爆竹声转为心间的默默祷祝,今天,心念至诚正加速超越形式喧嚣。


春山添新绿,行动见真章。文明祭扫不是空洞口号,而是需要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北京八宝山推出的“鲜花换纸钱”服务点,让祭扫者手中的传统祭祀品化作满园春色;福建武夷山组织的“植树寄哀思”活动,让生命之树在思念中抽枝展叶。这些创新举措,既守住了慎终追远的文化根脉,又彰显了生态文明的现代价值,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万物清洁时,心境自澄明。当祭扫活动褪去烟火气,人们得以在鸟语花香中静心思念。江西婺源的“茶山祭”将采茶与追思结合,浙江安吉的“竹林追远”用翠竹风骨寄托哀思。这种返璞归真的祭扫方式,让清明节真正成为“气清景明”的生命节日。让蓝天不再被纸灰污染,让春光不再被鞭炮惊扰,人们终将在文明传承中,完成对先人的最好告慰。


清明时节雨纷纷,新风拂面万象春。当“新”的祭扫方式与“心”的深情厚意交相辉映,这个传统节日便拥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慎终追远,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文明的传承,让哀思在春光中升华,让记忆在传承中永生。(钟宇)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