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主动“迎风上”形成消费新增量


3月以来,电视剧《北上》在央视热播,一场人文经济学的热潮同时在江苏涌动。运河风光、沿线景点被“带飞”,文旅部门纷纷进入“剧宣模式”,影视剧与城市文旅深度联动,双向奔赴……文化的力量,让江苏的春天更精彩。


主动“迎风上”,借助热播影视剧为地方文旅消费引流。作为电视剧的核心取景地,昆山巴城老街迎来众多游客打卡;凭借电视剧中11分钟运河货运镜头而走红,平望镇老粮仓改造的“运河书房”周末预约需提前一个月,由浴室改建的民宿供不应求……面对热播电视剧带来的流量热浪,江苏文旅部门没有消极被动地“等风来”,而是积极主动地“迎风上”。无论是持续优化游客打卡线路,还是及时推出促进文旅消费的具体措施,体现敏锐感知文旅热度,善于推动“流量”变为“留量”。


一部电视剧“带热”地方文旅“飞”起来,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唯有始终认真面对突如其来的庞大流量,才能接得住、拿得稳“泼天的富贵”。电视剧中某个触动人心的镜头画面,很可能触发众多人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方面,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多元传播,能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让目的地客流量很快实现翻倍增长。另一方面,热门影视IP引发的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谁能在借势联动中拿出必要的反应力,通过有效触达受众实现文旅信息的多轮传播分享,谁才能掌握住“流量变留量”的关键密码,激发流量裂变推动文旅形成持续热度效应。


电视剧《北上》为什么能为江苏多个地方的文旅引流?关键在于电视剧的精彩节目叙事,让观众感知到了江南水乡的丰富文化底蕴,带动形成“打卡一游”的消费行为。淮安花街的“百年老秤”店铺,位于古镇里的长鱼面店,剧中女主角手持的《运河千里图》绣品……借力于热播剧中的一个个“燃点”,通过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让有魅力有故事的“剧中场景”引爆游客情感共鸣。跟着电视剧深度体验运河人家生活方式,不仅欣赏两岸秀丽风景,还要品尝美食、学唱昆曲,让影视剧热度催生游客心生多维度情感连接,增强地方特色文旅吸引力。


借势于影视“迎风上”,促进文旅消费经济不止于“打卡”,而是通过完成文化价值的深层转化,以“旅游+”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形成“含金量”十足新增量。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既要在全景体验、全时消费上给予游客便捷服务,又要在全业融合、全域串联上深下功夫持久发力。永不满足于既有的“老底儿”,善于捕捉“新风口”机遇,敢于“迎风上”积极作为,推动文旅业态出新出彩、促进消费经济“长红”。(喜海)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